扁平足是不需要急著治療的,可先觀察追蹤,最晚在 10 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但仍然約有 10 % 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提醒家長在 2 至 10 歲足弓發育黃金時期,注意孩子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扁平足弓發育。
扁平足是指足弓比一般正常情形還凹陷的一種先天性足部疾病,可分為「功能性扁平足」與「結構性扁平足」兩種類型。功能性扁平足又稱隱性扁平足,是指當足部不受力時足弓可以呈現弓形狀態,但當足部受力踩地時,足弓形態就會消失,成為扁平足;結構性扁平足則是不論足部有沒有受力,足弓形狀皆呈現扁平狀態。
所謂先天性扁平足就是結構性扁平足的一種,成因多半是天生骨頭的排列有問題,導致跗骨關節的黏合有異;此外,如果後天性扁平足嚴重塌陷,也可能會形成結構性扁平足。
先天性扁平足的 4 大主因
- 先天性跗骨黏合或附生舟狀骨:常見的是踵骨和距骨的黏合,會造成僵硬型扁平足。
- 先天性韌帶鬆弛:不限於足部,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另外,懷孕後期胎兒在子宮內肢體活動不靈活,也會造成韌帶鬆弛。
- 遺傳因素:研究報告指出扁平足具有遺傳性。
- 性別:台灣的研究發現,扁平足的比率是男性高於女性。
後天性扁平足與 5 因素有關
- 足部太早承受重量:父母在幼兒歷經爬行階段因為害怕地板骯髒或安全考量與照顧,讓未滿十個月幼兒使用螃蟹學步車,讓足部還在不穩定狀態便開始承受重量,以致足弓發育遲緩或是變形。
- 肌肉韌帶無力:幼兒型扁平足大部份屬小腿脛後肌無力,促使足弓部位的內、外支撐力量不夠,造成塌陷而扁平。
- 發展遲緩或骨骼神經病變:早產兒與幼兒整體性的發展遲緩或患有其他神經病變,也會使足弓發育延緩。
- 錯誤姿勢:長時間處在跪坐的姿勢玩玩具、看電視,也會造成足弓發展受阻 與 X 形腿的產生。
- 肥胖或懷孕:有些幼兒體重過重,也會讓足部的壓力增加;成人在懷孕後或 中老年時期足弓也會變得缺乏承重能力。
扁平足的 6 大特徵與診斷方式
扁平足是可以透過觀察發現的,如果你有以下 6 個特徵,建議進一步進行篩檢確認。
- 腳底板扁平。
- 腳部走路或跑步容易疲倦疼痛。
- 走一段路便會感到腳痛。
- 平衡能力較弱,走路容易跌倒。
- 走路時呈內或外八字腳。
- 鞋子內側較快磨損。
一般扁平足篩檢工具是簡易足底壓印板,運用在健檢中,特性是方便攜帶和快速鑑別的工具。小學生的理學檢查則是會翹腳看腳弓處是否凹陷,如無出現可能是屬於結構型(僵硬性)扁平足,再由骨科醫師利用足部 X 光側位照,放射診斷科醫師的報告確定診斷,大多數青少年屬於坐時有足弓,站起來時足弓消失之功能型、柔軟性扁平足。
臨床診斷上如符合以下標準,就表示你有扁平足:
- 內側足弓坍塌 <1cm。
- 跟骨外翻。
- 足底壓力測試。
- X-光檢查:由醫師測量腳底各骨骼角度正常與否。
扁平足的矯正與治療
一般兒童如有扁平足,是不需要急著治療的,可先觀察追蹤即可,或經由足底印壓力板來追蹤比較足弓的形成,通常在 5 至 7 歲會逐漸恢復,最晚在 10 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不過,仍然約有 10 % 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提醒家長可以在 2 至 10 歲足弓發育黃金時期,注意學齡兒童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扁平足弓發育。
扁平足若有合併足底外翻,即觀察到鞋底外側相對嚴重磨損,足後跟骨線內斜的幼童應在 3 歲前給予特製扁平足的鞋墊來支撐及矯正足弓,讓扁平的足弓部位維持在一個正確的發育位置,這樣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相關組織承受不正常的力量,造成發育上的異常。若足月產兒童走路姿勢歪斜不穩或外觀怪異疑似長短腳,不知道如何處理,可以求診復健科專科醫師。
個別化矯正鞋墊防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患者使用的鞋墊,好比戴近視眼鏡一樣,矯正不足處讓他可以正常發展,對這方面有經驗的復健科或小兒骨科醫師評估,依下肢(髖骨以下)X 光發現的足部先天性問題,訂做個別化矯正鞋底(墊),配合適當的健康鞋子或矯正鞋;可在國中以前矯正為正常一般人足部,除非嚴重的足部變形或經醫師建議才需穿戴,其足弓矯正鞋墊不能太厚,否則會使原有足弓失去其功用並且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
前足與後足部的內外翻,足部整體因素都須考量到,市面上有量身訂製的足弓墊可以添加於鞋中,這其實是 50 年前的物理治療師處置方式,缺少仔細的個別化評估,所以需找對足部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正確解決問題。
大多數扁平足通常在青春期以後才會有症狀發生,只有少數在幼兒時期會產生腳酸、走不久要人抱、常跌倒或異常步態等問題,而且成人扁平足的足部失去吸震、緩衝、減壓之作用,較會引起走太久或跑步時下肢易疲勞、足底肌膜炎、大腳趾變形和踝關節疼痛、膝關節炎、扭傷、腰背酸痛、脊柱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等問題,所以學齡兒童足部異常,若錯過矯正黃金期,成年後是無法彌補的。
嚴重變形或病變需專科診治
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少數會因扁平足或整體性發育遲緩與韌帶鬆弛,使跑步,跳躍、平衡等粗動作受影響而常跌倒,但如果併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即在兒童期發現走路接觸地面足跟不穩、歪斜,有可能進一步因為身體受力改變,造成足部膝關節內側面受到不正常的拉扯、韌帶受損,發育過程中足部、膝關節、骨盆、脊椎都易偏離中線(脊椎側彎),造成脊柱關節甚至行走時的步態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進而產生軟組織過度受力而發炎、疼痛,影響肺功能,胸腔,骨盆腔變形。
通常成人的扁平足,足部失去吸震、緩衝、減壓作用,跑步時腳踝容易疲勞、膝踝關節扭傷、足底肌膜炎、大腳趾變形,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變形、脊柱側彎、腰酸背痛、長短腳、骨盆歪斜甚至影響生育等。
扁平足是很常見的先天結構性問題,也很容易透過理學檢查診斷,但卻很少需要外科手術介入治療,若嚴重變形或先天性的骨骼細胞病變等問題,適時轉介給骨科或是復健科專科醫師。
文 / 陳杰、編輯 / 賴以玲、圖 / 蘇鈺婷
※ 本文授權自國軍花蓮總醫院內科部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