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簡秀枝》再談Alice Neel 謎樣的藝術先知

愛傳媒/ 2023.07.28 11:00

簡秀枝》再談Alice Neel 謎樣的藝術先知

簡秀枝》再談Alice Neel 謎樣的藝術先知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如果說,愛麗絲·尼爾(1900-1984)是時代畫家,一點也不為過,她以人為先,以革命者的面孔,反應了她所處的大時代,更在移民熔爐的哈林區,凸顯社會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單親家庭中,為母則強的生存毅力,令人動容。

     愛麗絲·尼爾常利用孩子睡著時的夜間作畫,因為不管日子多麼艱辛,對她來說,作為一名藝術家,比任何事都重要。

    7月28日下午在北教大美術館的「典藏講座」,將重新把過世39年的傑出藝術家愛麗絲·尼爾,重新拉上講堂,和藝術史學者許瀞月教授以及國際卓納畫廊資深總監許宇,同台探索愛麗絲·尼爾的精彩人生,重讀她的傳記與資料,還是讓人感動不已。

     一提到愛麗絲·尼爾,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她以自由、誠實是藝術風格,進行創作,描繪大規模貧窮、飢餓和絕望情緒,彩筆之下,故意扭曲的身軀、大膽的筆觸、銳利勾線與狂野用色,不但紀錄了她身邊的人和事,包括她自己和家人,無關種族、性向、知名度高低或貧富貴賤,尤其裸體作品,赤裸呈現人的內在情感與掙扎,因為,對愛麗·尼爾而言,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主題,她試圖重申人的尊嚴,以及不朽價值。

     愛麗絲.尼爾驕晚年曾說,她是個無政府主義下的人本主義者(anarchist humanist)。對尼爾來說,人本主義不只是一個口號,或是一種哲學思想,而是一種責任與實踐。

     在她漫長的藝術生涯中,無論她畫筆下的對象的性別、種族、年齡、身分與性向,她都以同一種堅定無畏的態度,加以描繪。

     她曾說:「因為戰爭、消費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緣故,人類的價值,被逐漸地削減、貶低,與厭棄」,使得「現在沒有什麼好的肖像畫」。換句話說,「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導致人在藝術中的存在,逐漸消失。

    為了對抗該窘境,尼爾把人物畫的創作,視為她為人本主義而戰的武器,而且終身奉行。

     愛麗絲·尼爾於1900年,出生於美國賓州美濃廣場(Merion Square),在賓州科爾溫(Colwyn)長大。1921年從進入費城女子設計學院開始,立志當藝術家,一畫就是一甲子,終生無悔。

     為什麼稱愛麗絲·尼爾是時代精神的畫家,因她見證美國風雲起伏的歷史,作品直接反映二戰、民主、反戰運動,對於性別平權,女權革命等重大事件,她都沒有錯過,特別是,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她為「公共事業振興署(Work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一員,善盡職責,除了肖像,她也聚焦在紐約市的現當代面貌,目光廣袤浩瀚,底蘊細緻入微。

    如果再詳細研究愛麗絲·尼爾所處的大年代,可說,風雲際會,大事連連。

    1929年到1939年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當時愛麗·尼爾居住在西17街的米特帕金區(Meatpacking ),該區又叫肉庫區,因為區內以屠宰場、肉類包裝工廠聞名,她觀察仔細,鞭辟入裡,讓貧窮、飢餓與絕望,躍然紙上,贏得喝采。

     1939年到1945年,二戰期間,美國參戰,紐約市很不平靜,例如,反納粹遊行等。同樣的,在1950年到1980年代,也是風起雲湧,1955年到1975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全國各地舉行示威抗議,大規模的罷課,示威抗議四起,包括與愛麗絲·尼爾淵源深厚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1960年代美國進入種族隔離與民權運動時代,美國針對非裔黑人的種族隔離政策,直到1960年才結束,黑人受到歧視與不公,在美國南部,甚至出現私刑與不公義的法院審判,直到1964年隔離政策才由「民權法案」劃上休止符。

    另外,性別平權、性解放運動,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也鬧得沸沸揚揚。二戰後的美國,女性的社會角色,被侷限為家庭主婦和母親,職場、政治社會活動,百般受壓抑。

     知名學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的《第二性》等著作問世,女性主義文學、哲學思想湧現,紐約舉辦多場公寓性解放與性別平權的遊行。當時的藝術圈,完全以男性為主宰,身為女性藝術忠實園丁的愛麗絲·尼爾,希望以具體衝撞行動,爭取男性藝術工作者,平起平坐,獲得更多認可與發展空間。

    回到藝術思想的醖釀,除了愛麗絲·尼爾與生俱來的天賦異稟與悲天憫人情懷之外,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對她產生不等程度的影響,保括葛雷柯(、El Greco,1541-1614)、哥雅(

Francisco Goya ,1746-1828)、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弗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1922-2011)以及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

    在超過1甲子的創作生涯中,留下質量俱佳的遺作,影響深遠,尤其是近20年來,許多當代藝術家以她為師,啓發了一代又一代後起新秀,包括:黛安•阿巴斯 (Diane Arbus,1923-1971)、巴克利•亨德里克斯 (Barkley Hendricks,1945-2017)、亞歷克斯 卡茨 (Alex Katz,1927-)、南•戈丁(Nan Goldin,1953-)、馬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1953-)、麗莎•約斯卡瓦吉 (Lisa

Yuskavage,1962-)、伊莉莎白•佩頓 (Elizabeth Peyton,1965-)、尚塔爾•約菲 (Chantal Joffe,1969-)、艾米 謝拉德 (Amy Sherald,1973-)、喬丹•卡斯提爾 (Jordan Casteel,1989-)等人,顯見愛麗絲·尼爾在藝術圈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愛麗絲·尼爾曾說,她非常關注弱勢者,畫那些在永無体境的競爭中,受到城市生活的的邊緣人,他們承受著沒有止息的壓迫和傷害。1938年她搬到紐約城市中所謂的「西班牙哈林區」,那是紐約最大的拉丁美洲裔社區,居民來自波多黎各、多米尼克、古巴與墨西哥,愛麗絲·尼爾長住了20多年。

    她透露,紐約東哈林區對她來說,一點也不陌生,那像人文主義的戰場,她始終站在「人」的那邊。

    她擅長自移民大熔爐中,抽絲剝繭,探討複雜的社會問題,透過描述草根階層與日常,吐露她愁腸百結與惻隱之心,讓人玩味不已。

     1962年愛麗絲·尼爾搬到上西區公寓,公寓中的家,也是她的工作室,她勤於紀錄公寓周邊的街景,也是美國城市樣貌的蛻變見證,彌足珍貴。

    愛麗絲·尼爾的作品,被推崇為「自由的靈魂」,其來有自,除了對抗當時主導藝術界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她堅守具象寫實的城堡,描繪繽紛世界與眾生百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面對真實的自由和勇氣。

    從她早年開始描繪裸像,探索身體的不同維度,呈現人性最真實的感知。裸體作品,她不避諱畫出器官,甚至扭曲誇大人的身軀,她要深挖細掘的是內心深處的糾結、掙扎,沒有遮掩的真實情感。

    愛麗絲·尼爾在1931年留下自己對著鏡頭盤腿的正面裸照,3點全露,那是她和丈夫分居不久,帶著新怨婦的無奈情愫,直白真切。1980年,80歲的愛麗絲·尼爾又寬衣解帶,留下《自畫像》,誠實紀錄年邁鬆弛軀體,老態龍鍾的容顏,但她還是真誠坦盪,毫不畏懼,悠悠歲月之下,身體的不同維度,裹藏著最真實的感知,她用繪畫揭露生命的悲喜哀樂,無情冷冽,那是不折不扣的自由靈魂。

    她挑戰各世紀以來,藝術傳統中,對女性的理想化描繪,從幼童裸畫、懷春少女、忐忑孕婦、悲涼怨婦,名媛巨星帶蹈具飾物的狂派、甚至一夜情中的男歡女愛,由於她態度凜然,在不知不覺中,從西方傳統的情色裸體畫,昇華到「性」的多重觀念,改寫了情色藝術定義,讓裸作更為海闊天空。

     愛麗絲·尼爾是女權支持者,也支持女同性戀者成家,然而,她也是傳統婚姻的守護者,終其一生,在法律面前,她只有一次婚姻紀錄,他於1925年下嫁給古巴籍留學生卡洛斯· 恩里奎茲·戈麥斯(CarlosEnríquezGómez,1900-1957),他是前衛運動的古巴畫家,插圖畫家和作家,生下兩個女兒與桑蒂拉娜·恩里奎茲(Santillana Enriquez)與伊莎貝塔·恩里克斯(CarlosEnríquezGómez ,1928-1982)。

     大女兒在襁褓中因病過世,小女兒伊莎貝塔· 恩里奎茲在紐約出生,才2歲大就被父親,硬生生抱回古巴,交給祖父母養育,從此母女分隔兩個世界,很多年後才見到面,讓愛麗絲·尼爾痛不欲生。

    卡洛斯· 恩里奎茲·戈麥斯從紐約和愛麗絲·尼爾離開後,回古巴,再轉巴黎,最後又回古巴,從未履行夫婿義務,雖然多才多藝,但生活不順遂,嚴重財務問題和不規範的生活方式,經常酗酒,1957年5月2日,在古巴家中的書房,作畫時去世,得年57歲,比起愛麗絲·尼爾活到84歲,少了27年。

    然而,愛麗絲·尼爾也是紅顏薄命,她從古巴回到紐約、大女兒病逝,小女兒又被夫婿卡洛斯· 恩里奎茲·戈麥斯帶回古巴夫家撫養,親情愛情雙雙落空,她身心俱疲,曾自殺未遂,被送入療養院醫治。經過冗長的療傷止痛,慢慢從藝術創作中,找到力量,也不排斥尋求一夜情慰藉。

    1939年與音樂家荷西•聖地牙哥-尼格隆 (Jose Santiago Negron) 生下大兒子理查德·聖地亞哥 (Richard,1939-),翌(1940)年,又認識了攝影師山姆•布洛迪 (Sam Brody),兩人也生下兒子哈特利 (Hartley Neel ,1940-),該兩位男士播完種後,也沒有負起養育責任,讓愛麗絲·尼爾以單親母親,獨自撫育同母異父兩男孩成長,對繪畫的長久熱誠,支撐著她度過無數個人和財政難關,而理查德與哈特利,也成為愛麗絲·尼爾不要錢的模特兒,在畫布上留下他們成長過程的作品,1984年愛麗絲·尼爾過世後,他們成為藝術家遺產的管理人。

     歷經非常不平凡、有名無實的婚姻,拉拔兩兒成長,思念滯留古巴女兒,愛麗絲·尼爾的辛苦,不在話下,因此,也讓他對女性和母親身分,抱持特殊情結,對於懷孕、生產後的女人,特別感興趣,留下許多刻骨銘心之作。而她的祼體人物,遠近馳名,既挑戰了傳統藝術史中,女性與兒童裸體畫的缺稀,更不會為理想化地修飾身形,沒有框架的人體畫作,讓不完美,可以名正言順入畫,在具象寫實繪畫史上,留下革新印記。

     讓藝術界念茲在茲的是,愛麗絲·尼爾有本事讓重要藝術家、策展人,坦胸露肚,任憑她詮釋。

     紐約一直是孕育藝術家、詩人的沃土,也見證各種藝術思潮發展,愛麗絲·尼爾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為紐約藝術界畫肖像,包括喬·古爾德(安廸·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

、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1938-1973)、艾倫·金斯堡(Irwin Allen Ginsberg,1926-1997)、亨利·格爾德札勒(Henry Geldzahler,1967-)等,創作完作品,不但沒有翻臉,還成為好朋友。

    名人肖像加持,半百年紀以後的愛麗絲·尼爾逐漸建立起獨特風格,她那銳利雙眼、鏗鏘有力的線條,帶來流動性與生動興味,或坐或躺、豐富多變,加上亮麗色彩,讓每一幅作品,展現了獨一無二的魅力與特性,持久耐看,讓人愛不釋手。

    愛麗絲·尼爾於1933年間,曾拿瘋狂自大的知名學者喬·古爾德(Joe Gould,1889-1957)開玩笑,為他創作了一幅經典奇作,就叫《Joe Gould,1933》。

    喬·古爾德是美國美國的古怪主義者,也被稱為海鷗(Seagull)教授,經常無家可歸,餐風露宿街頭,卻聲稱自己是20世紀最傑出的歷史學家。最長的著作《當代世界的口述歷史》作者,也被稱為《我們時代的口述歷史》。

    愛麗絲·尼爾把喬·古爾德搬上畫布,充滿戲劇性,在人物的勾勒上,圓頂光頭,捲曲打結的髮束,嬉笑怒罵的怪異表情,端坐在椅子上,而身體殻子,瘦骨嶙峋,裸露的雙乳,些許胸毛,令人瞠目結舌的是3束生殖器,依次排列,聳立兩旁的也是凸肚肥腸的雙男半身像,同樣在跨下掛著兩串生殖器,有如倒立的俄羅斯「穹窿頂」建築,叫人發噱。

    那是古怪波西米亞人的幽默,也是愛麗絲·尼爾以陽具的直白,挑戰父權社會,三等份的分割構圖,大紅色背景,刻意刷舊白牆,精準俐落線條,在人物骻下,「Joe Gould,1933」的簽名字,大喇喇矗立在畫面中間。成串生殖器,看了令人臉紅脖子粗,愛麗絲·尼爾在保守的1933年完成該作品,前衛當代的視角,令人振奮。當時她便預言該作品遲早要進入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而以Museum Piece & Master Piece ,成為鎮館之寶。

    果然,這幅作品,在每一次展出時,都引起廣泛討論,也當知名度還不是很高的愛麗絲·尼爾預言了她的大師地位。

    作品目前已進入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成為重要典藏品,而由作品中,牽引出的,除了喬·古爾德的學術地位,父權社會,女性運動,色慾情色學,不一而足。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愛麗絲·尼爾不但所言不假,而跨越世紀的預言能耐,絕對是先知。

     28日下午在台北教育大學的愛麗絲·尼爾講座,可以無所顧忌地探討愛麗絲·尼爾。雖然她過世快40年,但其人其事,尤其她的精彩遺作,絕對是歷史性的傑出藝術家,更是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偉大母親,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