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重度失智症進食困難 醫:可從生理、心理、環境、照護技巧等不同面向探討

焦點時報/焦點時報-新竹 記者羅大元 2023.07.26 20:23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家醫科劉政傑醫師看診。(圖/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大元報導】患有失智症的85歲婆婆,長期都是由家人陪同看門診,最近幾次回診都是兒子代為看診領藥,兒子憂鬱的詢問醫師:媽媽最近失智症愈來愈嚴重,吃東西都容易嗆到,不知道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家醫科劉政傑醫師表示,吞嚥機能,會隨著年紀慢慢地退化,除了動動手腳,吞嚥肌肉也是需要運動的。(圖/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家醫科劉政傑醫師表示,進食是失智照護上一個重要卻又複雜的問題,需多樣化的考量與應對。當病人進展至嚴重的失智症時,往往都已不能和家屬溝通,不僅無法活動且活動完全需要他人幫忙。同時間,在該階段的病人,其咀嚼以及吞嚥也會變得困難,這時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虛弱、並且食物也可能會進入到肺,造成吸入性肺炎。

劉政傑醫師進一步分析失智者進食困難可能的原因,可分別從不同面向來探討,就生理方面來看:從牙齒、口腔、味覺、視力,腸胃、睡眠、情緒、感染等,都可能產生影響,尤其失智長者有時無法說出哪裡不舒服或疼痛,有賴照護者細心觀察是否有與以往不同情形,再進一步找出可能原因。心理方面來看:當我們遇到不愉快的事,會以理性或社會制約等控制自己情緒及行為,失智長者則會直接反應在行為上,拒食是其中一種方式。

至於環境方面來看:則包含身處新環境、噪音或過熱等干擾、光線太暗,或餐具與食物顏色相對照下,無法看清食物,還有房間有不好的氣味,配戴不合適的假牙,而使得咀嚼功能受限等。在照護技巧方面:催促長者快吃、未給予適當的引導進食流程、提供過於複雜、太硬、太大塊的食物、或長者所忌諱的食物等,都可能影響進食意願。

劉政傑醫師表示,若遇到長者拒食,身為照護者千萬別生氣,認為辛苦做的一頓飯被糟蹋,因為這可能是他們無法自己控制的行為,因認知功能受損,已無法判斷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我們必需研究可能原因,並找出可能的解方,同時了解:今天找到的解方,明天不一定適用,我們要有耐心再找新方案。

劉政傑醫師表示,進食能力下降、吞嚥遲緩,其實都是人類自然邁向人生最後一哩路,必經的正常路程。若是為了維持生命而被迫承受插入鼻胃管的痛苦,失去存活尊嚴,對於很多患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路。在尊重病患意願,不進行強迫灌食,與為維繫其生命而強迫餵食之間,過去一直是兩難的倫理選擇。我國於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其中第14條第1項有明文:如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在病人符合一定臨床條件的情況下,依其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一部。

如今,病人自主權利法已認定民眾只要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在5種特定臨床條件下,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以「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例如,鼻胃管等管灌餵食)」全部或其一。希望藉由新法的施行,未來能讓民眾在走到生命盡頭之時,能憑自身意願決定自己要接受何種治療方式,活的更有自主權、更有尊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