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導入醫療使用已非首見,但如何落實在臨床中是外界關注的議題,中國附醫與微軟合作將生成式 AI 使用於臨床,從今年開始智慧醫療紀錄運用在各科別及門診上,醫師問診不再需要低頭狂打病歷,透過醫師口述就能轉換成病歷紀錄,同時 AI 也能做出專科醫師等級的醫療診斷,成為醫師們最得力的助手。
不僅語音轉成文字!AI 成為助理醫師
醫護人力缺乏下,若能節省繁瑣的行政處理的時間,將有效提高醫護效率,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透露:「看到醫護每天都要花一個小時交班,其實是非常不捨,開發出一套系統大幅減少 75% 醫護人員輸入病例的時間。」
不論傳統手寫還是鍵盤輸入病歷,每位醫師至少得花 20-30 分鐘,但有了生成式 AI 智慧醫療紀錄下,醫師就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專注在問診上,利用 APP 紀錄下語音對話內容,自動生成化成病病歷。
周德陽說到:「這並不是單純語音變成文字紀錄,已經把醫療跟文字及醫師思維放入,像是一個聰明的醫師助理,減少醫療人員臨床上的負擔。現今醫護人員缺乏工作負擔下越來越重,跳脫一般思維 AI 也可以下出鑑別診斷。」
此外,中國附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提到:「傳統一般的語音轉文字的服務,很難辨識專業的醫療用詞詞彙,中國附醫克服這樣問題,不論中英文夾雜都能有高度的準確性。」不僅能夠進行病歷的撰寫,同時 AI 也會進行初步的診斷報告。
AI 分析檢驗報告!轉換成明確提醒內容
通常臨床醫師的看診須符合 SOAP 準則,需要主觀陳述、客觀徵候、病況評估、診療計畫,前面兩者都是靠醫師問診、檢查中可作完成的紀錄,但後面兩項基於龐大的資料庫整合下,AI 根據症狀也能提出可能的診斷建議,以及後續治療的計畫,準確程度也相當於專科醫師。
AI 運用層面廣泛包括檢查報告抑是運用範疇,除了常規有的檢查數值外,AI 也會轉換成可能相對應得疾病問題及其風險,許凱程舉例:「若做完心臟超音波檢查後出現一大堆的數字,若非本科的醫師也看不懂這樣的數值,但 AI 會轉換為主動脈狹窄程度、心臟收縮狀況等,讓民眾是看得懂內容。」
AI 提高醫護效率 拯救更多患者
包含在第一線照顧患著護理師們對於新系統的輔助也很有感,中國附醫護理部督島莊素蓉分享:「平常在照顧還需要幫忙換藥,但不可能換藥還需要做紀錄,若有個語音系統做即時紀錄,連跟患者進行衛教時候可以自動紀錄下,以及病人跟我們互動狀況等內容,減少臨床上大的負荷。」
這套系統的研發仰賴中國醫本身的人工智慧中心開發外,同時也許微軟合作,台灣微軟卞志翔總經理提到:「生成式智慧最困難的點,該如何讓產業跟真正的使用者結合,能明確了解需求在哪裡,如今影像與語音的判讀、加速流程,能夠提高醫護效率拯救更多病人。」
這套系統已經使用約一年,目前雖然尚未與醫院系統串接,但大幅改善臨床醫護的工作量,能夠將更多省下來的時間專注於臨床工作。期許科技跟實質醫療產業結合下來的賦能,未來仍有無限大的發展可能。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台灣 2025 年邁入「超老齡化」社會!智慧照顧成未來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