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自揚》演戲酬神請客人愛看的布袋戲
【愛傳媒呂自揚專欄】七寸戲尪掌中演,
村村演給神明看;
請客看戲人熱鬧,
史艷文出瘋台灣。
早期皆演歷史戲,
改演武俠炮聲喧;
如今演戲無人看,
一人一車在廟前。--《布袋戲》
傳統民俗,不分城鎮鄉村大小廟寺(宮廟),神明生日慶典或進香建醮祭拜,各種藝陣出動熱鬧外,都會請戲班演戲酬神給神明看,護佑合境平安。
一般鄉村寺廟演布袋戲最多,大庄大廟較有在演皮影戲和歌仔戲,有的同時演好幾棚。
較特殊的是認為地方有不安寧、不乾淨,才演驅邪的嘉禮戲。嘉禮戲是福佬台語,一般寫作傀儡戲。
演戲大多演下午和晚上兩場,每場皆先扮仙,請福祿壽三仙出來向神明祝賀,護佑合境平安人發財,然後演戲。戲棚旁邊也會有賣吃的,吸引大人小孩來看戲。
大慶典的祭拜演戲,有的有請客,請親友的大人小孩都來看戲看熱鬧和給他們請。
鄉村人家請客,都是把祭品和自己準備的菜料自己煮,自家人忙不過來,就請親友的婦女來幫忙煮菜招待。很多人家都是利用地方演戲請客,去探望久未見面的親友。
早期鄉村農作辛苦,無娛樂。久久才有演戲請客。這是鄉村平淡生活,親友連絡感情,和人人期待盼望的最大娛樂、熱鬧與交誼。
有些地方是許多個庄社共奉同一神明,都以相近幾個庄社為一角頭,來分成幾個角頭。每年或幾年一次的神明慶典,就由各個角頭輪流演戲、請客,叫做角頭戲。輪到的角頭幾個庄社,家家皆以客人越多越熱鬧為榮,可帶來家運興旺。很多來客都跑許多庄許多家,吃流水席,最為熱鬧。
請客晚上演戲,本庄和鄰庄愛看戲的,都擠圍搶站在戲棚腳(下)前,才看、聽得最清楚,直到半夜戲完才散場回家。
青春男女都相招結伴來看戲,也看人,找認識的朋友說笑,年輕少女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來看熱鬧,「戲棚腳站久人家的」和「戲棚腳揀無媠查某」的俗語,是傳統廟會演戲的最佳生活寫照。
我家鄉高雄月世界荒山的南勢湖,庄裏的土地公廟,每年正月初都有演布袋戲。讀小學時就喜歡看布袋戲,那時候的布袋戲一個人主演,有三、四個敲鑼鼓拉絃的。
那時形狀像小布袋的戲尪仔(頭是木刻又叫木偶)很小,約只7寸高,中空,手掌從中空的衣服底下伸入戲尪仔裏面,食指撐頭,用五支指頭操弄演戲,故又叫掌中戲,戲尪仔的衣服都刺繡鮮豔。
早期布袋戲演的都是中國歷史故事和章回小說改編的「古冊戲」,可說是文戲。
記憶中最早看過的,是演薛平貴與王寶釧和薛仁貴征東的故事。後來逐漸流行砲聲喧響,聲光閃閃的武打劍俠戲,叫武戲、金光戲。1960年代,有名戲團也都在各地大小戲院演出,賣門票。南部以黃俊雄新五洲戲團最有名,曾在岡山的戲院演過。
1970年,黃俊雄布袋戲在每天中午的台視,演出以「史艷文」為主角的《雲州大儒俠》,那時電視尚未普遍,不分城市鄉村,不分農工和大人小孩,很多人捧著飯碗,跑去有電視人家或店家看史艷文、苦海女神龍、藏鏡人,風靡全台灣。「轟動武林,驚動萬教」,是人人在喊的口頭禪。到1974年《雲州大儒俠》被禁演。這時的戲尪已稍變大。
電視漸普遍後,廟會不論演那種戲,都開始沒落,看的人越來越少。錄影帶流行時,有的廟寺也曾改放映影片。
二、三十年來,電視一大堆第四台整天都有各種新聞、玩樂節目和連續劇、電影。大多廟寺仍依舊俗在神明生日和節慶演布袋戲酬神,卻都已變成一個人開著一輛小貨車,在廟前掛上布景,自己放錄音帶在演。請客也多變成廟寺辦桌,信徒聚餐。
嘉義鄉下有間有應公廟,每年演戲時,百多台的一人一車布袋戲,排列在廟前大路兩旁,非常壯觀,沒有人在看。
近年電視第四台,黃文擇以素還真、一頁書、葉小釵為主角的霹靂英雄布袋戲,戲偶高大,故事場景,多是想像幾度空間之神魔妖邪的奇幻劍俠劇,已不是演給神明看的布袋戲了。
讀國校時,很愛看布袋戲演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印象深刻。國校畢業老師帶我們到岡山考省立岡中的初中,考完試在客運車站等車欲坐回田寮時,我在車站前的地上書攤,看到一本章回小說,書名就叫《薛平貴與王寶釧》,12歲的我第一次看到賣書的書攤,和喜歡的書,驚喜不已,未經大人同意,就拿出我阿母給我的零用錢二元,買了一本。老師知道我買書,在車上走來笑著對我說:「呂豊民,你在學校最會聽老師講故事,現在已會買故事書啦很好!」這是我讀寫生涯,所買的第一本書。
作者為作家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