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時插管全身麻醉,常造成病患喉嚨不適或口腔組織受損,現已有醫師創新「免插管」的全身麻醉技術,將新冠肺炎的「救命神器」創新運用,2年半來已有2千多位手術患者受益,免於全身麻醉時插管的痛苦和後遺症。但麻醉專科醫師提醒,免插管全身麻醉無法取代所有的插管全身麻醉,建議「3類手術病患」仍維持插管全身麻醉。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麻醉科主任醫師陳昭良獨創的「免插管全身麻醉」技術,在2022年台灣持續改善競賽(TCIA)獲得銀塔獎,可讓手術病患在全身麻醉時能更舒適,進而讓醫師更加安心執刀,有利於手術過程的順利。
常見插管全身麻醉後遺症
陳昭良表示,一般手術全身麻醉以插管全身麻醉居多,先從病患嘴巴插入一條導管,再將麻醉氣體及氧氣送進肺部,病人同時維持麻醉又能得到氧氣的供應,手術完成拔除導管後,會造成部分病人有插管全身麻醉後遺症。常見以下現象:
- 喉嚨腫痛
- 牙齒及口腔組織受損
- 噁心、嘔吐
一位45歲的小學女老師在多年前一次手術做插管全身麻醉,術後她的聲帶受傷,長達1個多月沒辦法給學生上課,今年初因乳房發現腫瘤,獲悉澄清醫院有不用插管的全身麻醉,她選擇接受這項麻醉做法,手術後在恢復室15分鐘就完全清醒,她說:「好像只睡了一覺醒來,最重要是保護了我的聲帶。」
延伸閱讀:
什麼是舒眠麻醉?與全身麻醉有哪些不同?牙醫點名「5種人」不適合
新冠呼吸儀器應用於免插管麻醉
陳昭良說明,當初新冠肺炎造成很多重症病人,被譽為「救命神器」的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能有效幫助病人給氧呼吸,他會開始將此呼吸儀器運用在麻醉領域,是因3年前,他協助無痛腸胃鏡檢查做靜脈全身麻醉,在胃鏡做到一半時,受檢者突然呼吸有問題,立刻暫停檢查同時用面罩及甦醒球幫助病患呼吸,才因此想到,如果能善用此儀器,一定對病人呼吸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減少對檢查的干擾。
於是在麻醉科醫師和護理師的協助下,陳昭良將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和靜脈麻醉藥劑結合,由鼻子輸入氧氣,再由靜脈打進麻醉藥劑,給氧與給麻醉藥物分流,兩者的劑量都要經過精密計算,創造出不用插管的全身麻醉的新技術。陳昭良指出:「這是一項麻醉觀念的改變,2年半來已有2,150位手術病人,接受這項全身麻醉的新技術。」
免插管全身麻醉 3類手術不適用
不過陳昭良強調,免插管全身麻醉無法取代所有的插管全身麻醉,目前多用於骨科人工膝關節置換、乳房外科、整形外科、子宮腔鏡手術等病人;然而對於頭頸部手術、胸腔及腹腔手術等3大類病人,仍建議維持一般的插管全身麻醉手術,以免影響手術的進行。
陳昭良特別提醒,不是所有的手術都適合用這種全新的免插管的全身麻醉技術,若手術患者在術前的麻醉諮詢中,想要接受做免插管的全身麻醉,他呼籲麻醉前評估時,請先和所屬的麻醉專科醫師討論,經判斷後可以進行才能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