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鐘誼庭 廖銘瑞/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昨(2)日「海洋保育計畫與行動」主題,下午「友善海洋行動分享」場次,由民間團體與企業分享積極參與海洋保育的經驗,兩日活動吸引超過三百位對海洋保育的專家學者及民間環保人士共襄盛舉。
社團法人咾咕嶼協會陳理事長分享在小琉球發起結合在地居民的力量共同守護海洋的心路歷程,隨著小琉球觀光發展所衍生的衝擊,促使當地人重新思考如何在發展遊憩的同時不要讓環境變得「更糟」。
於是從發起淨灘、海灘貨幣、餐具租借活動、結合在地商家及學校響應海洋保育,近年也在海保署支持下進行生態調查及環境監測,透過公民科學蒐集資訊,發現海龜其實不吃馬尾藻等現象,從中省思小琉球環境變化的原因及達到友善海洋的方式。
國立台東大學蔡教授分享都蘭部落從106年以來,部落注意到海洋保護的重要性,從內部開始召開部落共識會議,並與當地漁民協商海域作業範圍,規劃出三個保育區域,期望能打造第一個屬於部落倡議、各方支持的海洋保護區。
同樣身為花蓮縣港口部落幹部的陳常務理事,投身漁業二十餘年,受到部落長老的啟發,立志要為海洋做點什麼,開始關注阿美族人與海洋的依存關係,發覺硨磲貝資源變化的重要性。
邀請族人進行水下科學性的硨磲貝資源調查,也不遺餘力向部落族人推廣海洋保育觀念,他的努力不僅在調查方面取得成果,也獲得部落認可,激勵更多人關注並參與海洋保育工作。
財團法人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王專員提到在地居民對於垃圾分類及環境維護的觀念處於起步階段,垃圾清運的速度不及被製造的速度,於是以環保減塑為目標並結合達悟族的傳統文化,規劃源頭減塑、環保用具製作、海廢再生藝術及循環利用等相關課程,以實際減塑行動帶領居民對環保的重視。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執行長提及國際上逐步重視企業對於環境永續的影響,企業從自然環境取得資源,也應為自然環境做出積極的行動以達到2030年自然正值(Nature positive)的願景。
因此,台達基金會數年前開始投入珊瑚復育行動,至今已培育千株珊瑚,也分享與博物館以及民間團體以合作進行相關的珊瑚復育計畫;最後由台泥企業集團陳協理分享台泥。
2020年進行和平港區水下生態研究,於2021年啟動水泥生態方塊珊瑚營造計畫,目前復育近300株珊瑚,整體復育率達89%,此外,透過開放工業場域供民眾參觀、結合與海委會合作的漢本海洋驛站,成為著名景點,並持續投入環境復育與環教推廣工作,期待達到產業與大自然共好的目標。
面對各方投入海洋保育工作,與會者也紛紛談到面對氣候變遷、淨零排放的目標,包括藍碳等海洋生態系的復育、其他有效保育措施區域的認定,乃至於如何兼顧不同團體的權益,甚至於消費者對於企業、供應鏈的要求,都是各項棲地經營管理過程不可忽視的議題。
海保署總結表示,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活及行為密不可分,守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守護人類的未來,透過這兩天的研討會與大眾意見交流,由不同角度切入探討海洋資源永續與保育計畫行動,有助於公部門政策擬定方向並提升民眾的科普知識。
最後,海保署署長黃向文也鄭重呼籲,為了達成CBD COP15「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及「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里程碑,與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願景,從公部門到私人企業、從投資機構到保育團體,各方都應該加快因應腳步,更積極推動各項海洋保育行動,為愛護海洋盡一份心力!
圖文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