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低成本醫療器材傾台打價格戰!專家警告:下一波恐釀「缺醫材潮」

優活健康資訊網/林筱庭 2023.06.28 16:00


《優活健康網》日前針對台灣進口中國品牌醫療器材,進行了一份千人調查,發現4成民眾不知健保給付的醫療器材中包含許多中國品牌產品,又進一步詢問,「面對醫療選擇時,如果知道是中國品牌的醫療器材,使用時你是否會感到擔憂?」則有高達8成民眾表達擔憂。為此,《優活健康網》特地專訪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資材中心主任郭垂文,請他分享看法。



醫療器材千百種,舉凡手術使用的止血鉗、縫合線,或是人工關節、水晶體、血管支架,甚至是洗腎導管、血袋⋯等,各式各樣。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目前在台上市約1萬項醫療器材中,其中7成為健保全額給付醫材,2成6為自費醫材,其餘不到1成則為健保差額給付醫材。

其中,健保全額給付顧名思義就是民眾選用這類醫材不必再花錢,由健保全額買單。對醫療端而言,醫材的售價(健保給付價)固定,但進價則是由依各醫療院所議價能力而異,這之間的價差就成了價格黑洞。

延伸閱讀:
【千人大調查】中國醫療器材傾台打價格戰,4成民眾不知健保有給付



醫療器材售價與近價差造成「採購空間」

郭垂文坦言,健保支付價格有一套規則制定,對醫療端而言,醫療器材的售價(健保給付價)固定,但進價則是由依各醫療院所議價能力而異,這之間的價差就成了「採購空間」,「醫院為了降低成本,一定會去找價格相對便宜的,雖然都有經過政府把關審核,很難去講從醫材外表可以看出什麼差異,但是,健保沒有考慮到醫材的特異性。」

郭垂文進一步說明,中國、印度、孟加拉⋯等地,其廠辦人工和土地成本較便宜,對環保、勞工管理的要求規範較為寬鬆,有些國家並沒有如台灣法規嚴謹,更遑論媲美歐美大廠的製造要求,「那麼當健保標準一致時,醫院自然會傾向找低成本的,也難免有些醫師會說,劣幣驅除良幣。」

尤其在健保總額制度下,醫材是以浮動點值之平均值計算,「等於實際跟健保拿到的錢是折扣過的,我們醫院願意給病人使用好醫材,很努力在買,大醫院可以想辦法多從其他費用補貼。」但也並非所有醫院都有辦法另開闢財源。

延伸閱讀:
經濟部出手,中國製鼻胃管遭禁!醫材公會秘書長揭原因:此非首例



醫材品牌細部功能與成本有關

再者,即使醫材本身的主功能都類似,但成本也會反映在各品牌的細部功能。以今年初經濟部禁止中國大陸製進口的鼻胃管舉例,郭垂文解釋,「這雖然與病人生死沒有直接關係,但在使用經驗上,還是會有差,有些品牌的管子就是比較硬,若以中國標準來看,它與台灣、歐美大廠就是有些許差異,可是它仍在合格範圍內啊。」

若以汽車比喻,這就像是進口賓士與國產裕隆車相較,「運輸功能都是相同的,你都可以搭車到高雄,但當下就可以立判,他們就是有差別。」只是這樣的制度,放在醫療器材上,難免會讓人感到擔憂。

郭垂文認為,就國家角度而言,政府應適時出手以制度保護台灣產業,「要去輔導醫材廠,至少是讓台灣一到三間廠商能去做。」再者,制定相關輔助措施,允許國內品牌相較他廠有一定差額,讓民眾有機會選擇高品質醫材。

郭垂文認為,即使差額僅在數十塊之間,但這往往就是醫院決定採購的關鍵,「健保價格調整,會影響到各項目互相排擠,賠錢的醫材不會有廠商願意生產,也會影響歐美大廠不願意來台灣,現在已陸續有不少醫材許可證到期不展延,漸漸不做了。」

政府應從產業政策著手,若某種品項的醫材國內只剩一兩間,代表產業已經相當脆弱,接下來很可能是連鎖效應。例如今年初爆發的缺藥問題,郭垂文警告已是嚴重警訊,年初大缺的軟便藥「氧化鎂」就是因為健保藥品藥價調整下造成的案例,「第二波很有可能就會是醫療器材,雖然不是即刻爆發,但是風險極大,政府應想辦法打造較好的供應鏈及產業體質,才是醫療政策該走的方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