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發炎性腸道疾病 「炎」來是這樣!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2023.06.20 09:30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爲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認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台北市長官邸辦理了《「炎」來是這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病友及家屬們齊聚一堂,一起瞭解「發炎」在IBD當中的角色。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統稱,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楊式光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們都與IBD相伴一生,大家積極治療的心情令人動容。本次舉辦病友會活動,除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煒晟分享疾病衛教,也因應疫情解封國境開放,安排疾病控制優良的病友分享IBD出國旅遊的注意事項,並規劃軟性課程,教導病友們探索自己的腸胃道張力,更有長達40分鐘的Q&A環節,讓病友們能將疾病照護大小事,諮詢現場專家,達成更好的疾病控制。

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 適當用藥有機會免開刀

李柏賢醫師指出,腸道發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統自己攻打自己,而戰場就在腸胃道,造成發炎、潰瘍,以拉肚子、血便、肚痛的方式表現出來。若疾病控制不佳,免疫系統恐會攻擊腸道外部位,導致關節炎、皮膚病灶、心血管阻塞等問題。

醫病溝通決策在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傳統藥物外,IBD目前也有新型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等治療武器。「統計資料發現,生物製劑的使用不只改變治療模式,更看到許多病人因此無需開刀。」李柏賢醫師補充,除生物製劑外,目前亦有健保有條件給付的小分子藥物,病友無需長時間在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讓IBD也能達成「返家治療」的治療模式。

IBD害怕大腸鏡檢查? 醫暴:有重要意義

李柏賢醫師表示,IBD的治療目標爲內視鏡黏膜癒合。當黏膜癒合,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反覆住院的機率會隨之下降,未來其他併發症及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腸道反覆發炎與修復,若修復出錯就可能變成大腸癌,因此確認黏膜狀況相當重要,呼籲病友不要害怕大腸鏡檢查。

「糞便鈣衛蛋白」是IBD的重要指標,李醫師進一步表示,當數值大於300,就能預測在未來一個月內會急性發作,因此若發現糞便鈣衛蛋白數值飆高時,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留意FODMAP 避免腹部脹痛問題

林煒晟醫師分享,日常飲食中,病友們應有FODMAP的基本概念:意即可發酵的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若屬於高FODMAP食物,則食物分子小、滲透壓高、腸道不好吸收,水分容易跑到腸道,創造細菌發酵的環境,造成病人易腹脹、腹痛。

林煒晟醫師指出,低FODMAP飲食較適合IBD病友,例如:胡蘿蔔、黃瓜、葡萄、雞肉、蛋、馬鈴薯等。隨着食物吃下肚,也有纖維素的考量。纖維素分爲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幫助減少膽固醇及血糖,並增加腸道好菌種,維持身體健康;而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排便更順利。許多病友可能遇到腸道狹窄問題,這時水溶性纖維對身體較有幫助,例如去皮蘋果、胡蘿蔔、黑豆等。研究顯示,克隆氏症病友注意纖維攝取,相較未注意者可減少40%的復發機會。

林煒晟醫師補充,薑黃素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的作用,因其脂溶性特性,建議飯後攝取較佳。研究顯示,IBD維持期若能適度攝取薑黃素,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及發炎問題,但薑黃素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且有服用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的病友,需留意交互作用的產生。

身心有狀況? 醫:IBD發炎有影響

「我們常常以爲病人有憂鬱傾向,是因爲長期罹患疾病的結果。」林煒晟醫師指出,研究顯示,IBD患者有4成都會伴隨焦慮、憂鬱的身心問題,其實竟是與發炎時,整體循環較差,發炎物質跑到肝臟、腦部而造成的影響,因此可以推測,好好控制IBD,對身心狀況改善也有幫助。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王鴻源理事長表示,IBD有病情上下起伏的特性,病友常需要調整藥物,能與醫師緊密保持醫病溝通是最重要的。目前趨勢是跨科團隊照護,包含腸胃科、營養師、護理師、心理師等,協助病友及家屬更完善照護疾病,本次活動相當樂見病友們彼此交流,期待未來在多方資源投入下,能將病友IBD控制做到最好。

【延伸閱讀】

發炎性腸道疾病非腸胃炎 反覆腹瀉還提高腸癌機率

大腸也會潰瘍? 當心「潰瘍性結腸炎」嚴重恐致死

反覆腹瀉、尿尿漂菜渣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2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