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校長,黃銘廣踏上澎湖的離島「鳥嶼」,那天天氣炎熱,海水湛藍,海風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鹹味。「在澎湖,初任校長一定要去離島接受洗禮。」黃銘廣接任的第一所學校,是島上的鳥嶼國中,典型的離島偏鄉小校,座落在湛藍海水圍繞的島嶼上,當地人煙稀少,偶有觀光客來訪,遠離塵囂的環境,乍看非常幸福,不過這種幻象持續時間不長,黃銘廣很快被現實世界敲醒。
「離島城鄉差異巨大,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孩子放學時,阿公阿嬤可能正要出海捕魚,根本沒有辦法複習功課。」全校22個孩子,多數屬於單親家庭,或是隔代教養,孩子平時跟著阿公阿嬤生活,經濟相對弱勢。當澎湖或本島的孩子正在上補習班、強化英數理科的時候,鳥嶼國中的孩子可能正在海邊抓魚貝,或是在海口邊的涼亭聊天。學風不興盛,內在涵養問題更加嚴重。這裏的長輩多以捕魚或觀光業維生,海口長大的孩子生性活潑調皮,無形中養成出口成「章」的習性,語助詞太過「生猛」。
「怎麼提升孩子的氣質?」音韻一竅不通的黃銘廣,先透過虹橋傳道會,從本島借調老師,每週往返島上教導孩子學習烏克麗麗,並成立直笛隊,用音樂來陶冶孩子的性情。孤懸大海的島嶼上,從此揚起了烏克麗麗及直笛的悠揚聲。黃銘廣帶著學音樂的孩子前往本島,參加全縣性的音樂比賽,不但是第一所參加縣級比賽的離島學校,更連續三年榮獲優等佳績。「當孩子們第一次站上小型演奏廳,內心一股情緒湧上心頭,孩子們真的走出來了!」孩子氣質顯著提升,口語表達也有很大的進步,談及孩子的蛻變,黃銘廣比任何人都開心。
過去孩子家裡沒大人,放學後就在潮間帶、港口邊滑手機邊聊天,黃銘廣運用地檢署回饋地方公益教育經費,聘請教師為孩子進行夜間課業輔導,把孩子一個一個揪回學校裡,留校晚自習或是寫作業,大幅提升學習的成效。
大學就讀輔大體育系的黃銘廣,即使擔任校長,也沒有浪費自己的體育長才,在校教導學生進行田徑訓練,鼓勵孩子參加全縣運動會撐竿跳高比賽,拿下全縣國男及國女組雙料金牌第一名佳績,並創下國女組撐竿跳高紀錄。
國中孩子處於叛逆期,當離島家庭功能失能,黃銘廣一肩挑起重任,不只擔任老師與校長,甚至投注更多的心力在家庭教育,形同身兼父職,一些行為偏差或是學校的問題人物,在黃銘廣的教導下,也逐漸導回正軌。有孩子畢業後開怪手或是開漁船,見到黃銘廣都會禮貌問候,談吐進退得宜。
雖然是小校,黃銘廣卻不會因為學校規模小而把一切程序簡化。只要跟孩子相關的事務,從開學、新生訓練到升旗典禮,不會因人數少而取消,每個活動都要舉辦,而且按照正常程序來。「孩子們總有一天會離開這裡,到外地去就讀,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能夠跟外界接軌。」
他還奔波張羅孩子的制服與書包,「只有22個孩子,數量太少,沒有廠商願意特別為他們製作校服跟書包,因此孩子們沒有校服。」為了讓孩子們有校服,黃銘廣找到高雄一間制服店,願意為孩子製作校服,並情商一所學校同意出借制服樣式。黃銘廣回到學校時,興奮展示校服:「校長選了四套制服,你們票選喜歡哪一套?」雖然只是22個孩子的制服,從票選、丈量尺寸到製作,細節一點也不馬虎,他認為校服象徵著「認同感」,能夠凝聚孩子的向心力。
大至課業的精進、多元的學習,小至穿著的校服,黃銘廣事事親為,慢慢引導孩子成長茁壯。當初帶領的第一屆畢業生,其中有五位考上大學,一位考上公務員,另一位還曾回到鳥嶼代過課。黃銘廣猶記得初到島上時,曾遇過觀光客問:「這樣的偏鄉小校,學生這麼少,為何不廢校?」但是從教育家的角度來看,教育的功能就是盡力在孩子的心中種下正向的種子,每個孩子的受教權都一律平等,不該忽視。「我們不知道這些種子會不會發芽,有些種子可能無疾而終,但我們總是盼望它們有一天能發芽。」黃銘廣說。
擔任教職長達22年,黃銘廣利用校長的身分,不只為離島偏鄉小校爭取資源,也在後續的馬公國中開設資優資源班,引入AR、VR等智慧科技教育,並協助孩子進行國際交流,拓展孩子的視野。用教育改變孩子的命運,鼓勵孩子追夢,黃銘廣讓孩子跨出的每個步伐都充滿自信、築夢踏實。
(新聞來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