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俠客會客室》AI企業和職業倫理的新時代來了!

優傳媒/ 2023.06.16 10:55

人才是世界的主體,科技是為人所用,一切終究源於人性和來之於社會。倫理既然維持科技和人文價值運作的綱紀,那麼,科技愈高,它的標準也要愈加完整。(圖/取自網路)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ChatGPT 等各種AI聊天機器人最近紛紛問世後,固然產官學各界對其利弊得失看法各異,但立刻引起一個共同的交集是:今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企業和職業倫理將愈來愈重要。

 

發展很快,但可能是亂的開始

為甚麼?因為當前資訊爆炸的世界裡,假消息、假新聞已經充斥各媒體和社群平台,加上關鍵字行銷、SEO等轉播技術在背後商業和政治利益的滾動」下,已經又演變成為攻擊競爭對手的御用工具。如果今後進而有ChatGPT 等新一代資訊軟體被誤用,在大眾真假難辨的認知誤導情況下,社會秩序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韓風三星集團最近禁止員工使用ChatGPT 不能說沒有道理。

 

產官學界的憂慮不是杞人憂天。只要掌握指令,就能掌舵AI?AI機器人基本的生成方式是,它從人類給予的大量資訊中大量、深度地閱讀,做出學習、選擇和判斷,進而給出参考性答案。

 

参考性答案是我們在運用AI機器人時真正要記住的重點。沒錯,它在某些領域的功能確實強大到不容忽視,例如:它可以考上律師,給出比會計更周全的解方,也能提供醫療上很好的判斷。但是,所有的資料都是人類給的,難免有錯,而且它看不到,也不知道當下的真實狀況。

 

可以考上律師,但也常胡說造假

因此,當下的判斷還是得靠人。何況,人類的世界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互動,AI機器人幫我們在理性判斷上多了有參考價值的選擇,但感性的調和只能靠人。

 

小結,人類的世界和社會裡,一切的科學、技術都是協助人們做理性判斷和感性選擇的載具,它再聰明都無法替代人腦的智慧。

 

倫理,是智慧超越智能的根本

倫理是甚麼?它跟智慧有甚麼關係?張作為說:「倫理是指個體在某一社會脈絡及歷史情境下,其主觀行為應遵循的客觀準則和規範。」 倫理是透過理性的態度探討人類的行為,並為其歸納出普遍適用之準則,藉以約束人類的行為規範。

 

理性的態度去探討倫理的相關原則是倫理決策的第一步。倫理的相關原則主要包括:功利說、義務說、相對說、權力說、正義說,至少要視現況逐一做雙效檢驗,以求取在其中不滿意但至少可以接受的妥協。進一步運用在職業倫理上,例如會計師職業道德規範則有專業、負責、獨立性、適任性、正直、公正、客觀和獨立性等等要求。

 

未來,愈受影響要甚麼有倫理

面對來勢洶洶的人工智慧 (AI) 浪潮,IBM(IBM-US) 未來幾年將暫停招聘可能被 AI 取代的人力,預估約 7800 個職位將受影響。

 

Krishna 受訪時表示,包含人力資源在內的後台營運部門,將暫緩甚至停止招聘,這些不用直接面向客戶的員工數約有 2.6 萬人,其中有三成可能在未來五年內被 AI 或自動化技術所取代,相當於 7800 個職位。

 

以內容生成的邏輯來看,若要查詢某些精確的資訊,搜尋引擎現階段仍是比較好的選擇。除了正確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搜尋結果有明確的來源出處,便於查核。

 

因此算數學、或查詢已發生過的實際資訊,可以讓現在很焦慮的Google代勞,但若需要憑空提供60分的參考素材、需要具文字邏輯的歸納整理,這些就是GPT目前比較令人驚艷的地方。

 

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宏毅:「不要問ChatGPT能為你做甚麼,要問你想要ChatGPT幫你做甚麼!」他認為,ChatGPT 的語言生成其實是文字接龍遊戲,所以,他建議我們不要問ChatGPT 可以為我們做麼,而是要我們想它為我們做甚麼。

 

總之,人才是世界的主體,科技是為人所用,一切終究源於人性和來之於社會。倫理既然維持科技和人文價值運作的綱紀,那麼,科技愈高,它的標準也要愈加完整。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