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簡秀枝》張淑征、洪新富 引領出版品味新革命

愛傳媒/ 2023.06.15 11:00

簡秀枝》張淑征、洪新富 引領出版品味新革命

簡秀枝》張淑征、洪新富 引領出版品味新革命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當一個傻子,遇到一個瘋子,會擦出什麼火花!?

     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築師,加上愛挑戰磨難的紙藝師,花了7年時間,共同成就一套立體紙雕建築書,讓龐大量體的建築物,成為可收可展的紙上樓閣,令人驚艶。

     這是跨域、跨界、跨媒材的傑作,也是建築化繁為簡、出版界不計成本、追求品味,成為藝術收藏品的極致。

     參與該項壯舉,是獲得AlA 國際建築設計獎首位華人女性建築師張淑征(Grace Cheung)、與合灣紙藝大師洪新富,他們首創紙雕畫 (STORY FORMS)•以11棟實體建築,以立體紙雕創作呈現。

    兩冊一套的嶄新著作,叫做《Story Forms 1+2: Form Unfold+Xrange Works 》。1冊立體紙雕 《FORMLNVFOLD)與1冊建築作品 (XRANGE ARCHITECTURE〉 兩冊集結而套書,承載了堅持、創意與品味,市場上絕無僅有。

     兩本書對照閱讀,完全展示建築的多元面向,透過該套著作,讓建築形體被凝聚,成為一種純粹的想望,同時建築概念,也被開展,轉化為紙雕藝術的新生命,頗有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的功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國際知名建築評論家 亞倫·貝斯奇 (Aaron Betsky,1958-)曾盛讚「十一事務所XRANGE」開啟了台灣建築的可能性,主持建築師張淑征,因為奇發異想,建築設計不按牌理出牌,被形容是「外星人」。

      提起張淑征,最深刻印象是,穿高跟鞋,不代表她不懂結構。她可以穿裙子,還是可以談結構。張淑征從人生到執業都有一股硬蕊 (Hardcore)精神。只因上大學前的暑假,看了一本建築書,就放棄醫學,走上建築路,張淑征在男性為主的建築領域裡,或戴工地帽、穿工地靴、或穿洋装踩高跟鞋,照樣能傑出地談結構,目標從來不在做多大,而是讓每一個建築,在它的位置上,成為有意義的存在;並在同時,關注藝術,贊助台灣的 「創造文化」。

    她出生在馬來西亞出生,17歲時移民加拿大,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以及美國註冊建築師。張淑征因生活、學業與工作,曾旅居過美洲、歐洲及亞洲。移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僅形塑了她的個人風格,也成為她創作靈感的源泉及作品的獨特印記。曾任職於全球知名事務所,包括加拿大溫哥華 Patkaus建築師事務所,紐約Bernard Tschumi建築師事務所,以及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Asia於香港及荷蘭鹿特丹辦公處。

   從小喜歡繪畫,卻投身建築,張淑征帶著些許遺憾,視自己為站在第一線的建築工作者,以自身的文化流暢性與國際化背景,透過建築的元素與語彙,引領「十一事務所XRANGE」突破在地與國際的分野,帶來更具批判性的觀點,同時悄然加注藝術元素,增加豐富性與層次感。2021年,她以作品「澎湖厝」、「蹤跡地景」獲「AIA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設計大獎」,成為首位獲獎的華人女性。2022 年起張淑征亦擔任洪建全基金會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期望將洪建全基金會50年來公益傳家的精神及它形塑台灣社會文化資產的歷史,拓展到下一個未來的世代。

     洪新富則是台灣傑出紙雕藝術家,耕耘紙雕藝術工作已有40年,作品曾獲邀至美、加、德、法、俄、比、日、澳、巴西等20餘國、百餘城市個展及教學,目前從事紙雕創作、教學、著書、紙藝推廣、創意教學等。

    洪新富出生於臺北,從4歲起第一次接觸摺紙遊戲,便愛不釋手。17歲立志成為發明家,退伍後,頂著家人的質疑,他靠自己摸索,朝著職業紙藝家夢想前進。後來,他創造一隻會動的「幸運鼠」,3年內賣出10萬隻;又以紙雕狗狗燈籠,獲選為交通部觀光局官方提燈。他成立「扶風文化」專心創作,並和大小朋友推廣一生熱愛的紙藝。

    他是第42屆「十大傑出青年」、臺灣優良工藝品「造型獎」得主,2013年,帶領台中市2百餘師生創造「全球最長立體書金氏世界紀錄」;2021年,他的《立體書創作手冊》獲得美國可動書協會「梅根多佛奬藝術類銀牌獎」。

    7年前,洪新富從概念著手,收納實際的11件建築成品,以相對的角度,創作紙雕建築,詮釋「Story Form」。

   該套著作,不是單純紙上閱讀的平面書,該立體紙雕書,把11個建築作品放入書頁,運用扣件組成活頁的專利裝幀方式「活頁經褶裝」,再把立體書摺疊翻閱,也可拉開延伸,在桌面排開,宛若一棟棟真實建築,佇立紙上,令人嘖嘖稱奇。

    新書發表會,座談會之外,折疊建築的展覽,反而是重頭戱,大家好奇推敲著,量體龎大的建築物,搖身一變,成為極簡化的紙雕藝術,雅俗共賞,而且一目了然,增加建築的可親性,以及閱讀的新鮮感,成為可閱讀、可典藏的精緻出版物,兩冊一套,回應建築與紙雕相互對話的理念,並附精裝書盒方便珍藏。尤其以手工限量製作500套,每套均有收藏編碼及兩位作者簽名,珍稀精緻,為國內出版界跨出強調品牌與品味、限量發行的歷史性步伐。

    而建築作品集收錄11個「十一事務所Xrange」建築作品,包括榮獲 AIA 國際設計獎 國際公開 /建築設計優異獎的《澎湖厝》、包伏在舊石頭屋上的新居《螞蟛屋》、以軟/硬殼圍護的《甲蟲屋》、呼應環境變化的《雲》、以天際線作為結構的 《變形城市》、以建築為樂器的 《音樂屋》、重新書寫巷弄住宅慣例的《都市巷弄集合住宅》、蜿蜒漫遊之牆的 《灣區人》、綠叢波浪環保辦公大樓《華邦電子》、流動穿透的《華邦演講廳》、以《花瓣》為靈感的觀光工廠。

    上述作品,展現創新與挑戰的設計發想,兼具建築設計上的嚴肅、理性與精準,又賦予嶄新的浪漫詩意,強化藝術形象。每一作品都擁有豐富的感官體驗,加上品味不俗,堅持不懈的情懷中,成為建築藝術、靈魂投入的典範。

    該套書除了由林懷民、詹宏志、阮慶岳等學者專家,具名強力推薦外,王俊雄、王增榮、龔書章、漆志剛、詹偉雄、郝廣才等名家,也出席現場,以貴賓致詞及座談會方式,分享心得。

     被喻為「外星人」的張淑征說,她曾錯收郵包,郵包內有點子書,讓她愛不釋手,從此種下她創造凹凸立體書的種子。

    該套書曾被擱置7年,此時此刻付梓,讓張淑征喜出望外。她表示,當今社會,不僅被社群媒體上永無止盡的建築圖像淹沒,近期更出現超越天馬行空的AI建築圖書館像。然而,建築是不能用平面式的媒體來理解的,它最終必須是關於立體空間的感受體驗。

     建築始於一個想法,一個關於體驗、移動方式,以及空間的想法;該想法同時也展現了建築的野心、意圖與目標,經由以上的結合,創造了令人振奮的建築概念架構,或其組織原則。張淑征把那樣的概念架構。稱為「story form」,它支配了建構物的精髓,並使它成為建築,也因那個「story form」概念架構,建築的整體框架,與其複雜的系統,例如,結構光影、材料、動線、機電功能等等,就在那裡萌芽,在那最前期的發想階段,建築形體可以被展開為最精簡、最純粹、最清晰的想望和庇護,以及它所體現的建築系統,也是在該階段,建築形體被凝聚為精煉的態度。

     張淑征同時強調,透過與紙雕藝術家的合作,11個建築概念,以紙雕形式創作與呈現,跨越兩者的根本差異性,詮釋表現她建築作品的「story form」,彷彿回到建築概念相同邏輯與一致概念架構,不僅是真實建築的紙作概念模型,同時也展現紙雕藝術出神入的純粹作品。

     至於紙雕藝術家洪新富也說,要把一棟棟造型各異的建築物,透過轉化設計成可平面收合、立體呈現的Pop-up,其實是挑戰的,在不失原有建築特色,又要可被摺疊收合的立體內頁,需要大量計算、規劃,在取捨間作出最適當作品,心力、體力、耐力都是考驗,從設計規劃、時程進度、創意發想、預算預期都不設限,唯一設定的,就是要作出滿意的作品。

    身為資深藝術創作者,洪新富說,創作之前,要有有好題目,才會有好答案。他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與幸福,參與該套書的紙雕創作,雖然張淑征是位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築師,但合作過程,非常對頻,她的精準專注,更讓參與者充滿共識感,一路過關斬將,頗被祝福。

    建築結構,談力學,紙張創作,也是力學。洪新富認為,創作,就是在說故事,故事不在最後的發表,而是在每個過程的精彩,洪新富對於眼前結果,喜出望外,他衷心期待觀眾面對「story forms」,改用微縮的仰角觀看,更能感受到其中的震撼與偉大,創作者的純粹初心,以及作品的瑰麗唯美。

    國立歷史博物館曾為洪新富舉辦立體紙雕作品展,當時創下24萬人次的看展紀錄,洪新富說,台灣民眾求知若渴,也喜歡典藏稀珍作品,這回立體紙雕建築書《Story Forms 1+2: 

Form Unfold+Xrange Works 》,限量500套,絕對會成為被收藏的藝術品。中英文並陳的該套書,明年要在海外發行,值得期待。根據經驗,只要是精緻華麗的立體書,在國外發行,是以50萬本起跳。

    洪健全基金會董事長洪裕均,在新書發表會致詞時指出,他們結婚、創立「十一事務所XRANGE」,20年來見證了張淑征的每一個建築設計,建築即是訊息,家中小女兒喜歡折疊書,如今透過瘋子與傻子,把建築設計,昇華為紙雕作品,令人鼓舞,從彈出來的建築書中,接收概念、特色與核心價值,彷彿是建築行業的昇華,意義非凡。

    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對於該套書,在好事多磨下,歷經多年,呈現出來,彌足珍貴。台灣迄今沒有專作立體書的印刷廠,只好從一般印刷廠從頭頭溝通、建構開始。

    郝廣才分析,台灣薪資低,物價也壓低,強調品牌、昂貴的好書出不來,不是台灣人沒有品味,而且不重視品質的經營,貴的書,在台灣賣不多,因此沒人願意做,非常可惜。其實,台灣國民所得已經超過3萬5千美元,是到了檢討改進的時刻。以每人每年平均閱讀數量作比較,南韓29本、日本70本、台灣約10本。但台灣的10本是建立在教科書的高比重,台灣的教科書高達30%、日本8%、美國5%。這樣的閱讀背景,讓出版商不敢碰觸品味專書,形成出版界紅海兢爭與惡性循環,真正品味好書供應,少之又少。

    以亞馬遜網站的經驗,賣書其實可以賺錢,但台灣市場小,國人應該有志一同,把錢花在對的地方,提升閱讀與品味。郝廣才認為,這麼好的一套建築與紙雕書,就是賠錢,也是悲壯,期待國人珍惜。該書以雙語出版,在台灣以500套試水溫,明(2024)年計劃在美國擴大發行。

    出版界才子詹宏志,昨天以書面表達他的祝賀心意,他形容該套書是出版界奇妙壯舉,複合式的感觀體驗,具備雄辯語言,尤其會說故事的形式與構造,創下寶貴紀錄,是難得佳作,可喜可賀。

   建築學者王俊雄以反常博大,形容張淑征,她的思維,不同於常人,奇發異想下,交疊建築與紙雕兩個向度,也同時呈現出兩個狀態:

     一、時代進步中,建築已由手工畫圖,進入電腦繪圖時代,該套書在科技繪圖中,具備手工感,而手工感又帶出未來性,非常難得。

    二、建築師張淑征角色特殊,她出生馬來西亞,在加拿大成長,美國受教育、馳騁國際建築舞台,近20年雖處庸俗台灣環境,仍以外星人視角,洞察問題,拼搏奮鬥有成,展現她國際化行腳、視野與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層次,倍為珍貴。

    王俊雄強調,張淑征催生該該套書,幾乎讓大家嚇了一跳,胼手胝足,辛苦走過20年,開出亮麗花朶,未來,她還有更多、更好的20年要走,他滿心祝福。

    多位學者專家以該套書付梓,形容目前是張淑征與洪新富的巧思,彷彿是建築師的創作元年。台灣不缺故事,但缺說說故事的人,把感動變成作品,充滿人性的關懷,人與人 的互動。表面上該套書是反建築常態、把建築弄得不嚴肅,其實那樣的出版與分享,是非常神聖的創舉。

     建築究竟在現代人心目中代表什麼?學者專家們表示,建築是旅程,過程中充滿故事;如同在80年代的建築,用20幾種特別色,來追求符號之美。

     該套書,一本是純粹的簡單,靠形式傳達;另一本則是複雜的凝煉,在複合型的限制與困難中,掙脫出來,是嚴謹的狂想,具備內斂沈穩特性。

    而建築,有其純粹意義,是需要對抗複雜的、對抗堅強意志中的抽離,而建築的背後,必須有一種指向,就像張淑征背後的象徵,是她最重要的成就。

    也有學者以「修正過的現代主義」作形容,張淑征天生強勢果斷建,建築設計,崇尚專業,精準嚴肅,滴水不漏,但她有感性一面,讓建築向藝術靠攏,建築從來不只是工具,不能只看機能而已,建築是最艱難藝術,讓人可以居住其中,生活愉快,又不會被壓死,同時,把藝術與生活結合,作出最好形式,超越物質的元素,呈現精神狀態,是概念思考的結晶,張淑征舉重若輕,常常出現神來之筆,《雲》作品,成為口碑。

    好的建築,是藝術,與人的狀態所作的完美結合。以世界遺產來說,廢墟中呈現的是合成起來的建築,與人類生活具有關聯性,超越物質元素,帶出精神狀態。

    建築,也是文本,生活技藝結構,對生活想像的概念著手,張淑征以獨特思考模式,賦予特色,例如,螞蟻屋,展現穿梭的感覺,《甲蟲屋》、《音樂屋》、《花瓣》無奇不有,彷彿把童話的糖衣,加注建築概念,打動人心。

     時代在進步,視角提升,跨域跨界之外,藝術品味成為社會進步的指標,張淑征與洪新富的新嘗試,是出版界品味化的一小步,卻是迎接後現代主義、藝術加注、精神領航的一大步,值得喝采。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