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備戰而不畏戰,能戰而不求戰。』
民國80年(1991年)5月1日,已故前總統 李登輝先生,頒布總統令,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至此,臺灣國民政府在法理上結束了「國共內戰」,也單方面結束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戰爭狀態。但國民政府自民國38年(1949年)播遷來臺至今,中國人民政府仍對我國保持敵對狀態,從未將對臺戰爭的腳步停下。
以廣義角度而言,第二次國共內戰至今尚未結束,所以中共目前對我國臺灣地區的所有軍事活動,均可視為國共內戰的延續,只是從早期的熱戰行為,轉換成現階段的暖戰行為。
「中國堅持,卻拒絕說清的臺灣問題」
何謂內戰(Civil War)?目前國際尚未有學者對此做出一個確切的解釋,但只要有組織完備的軍隊加入以及常規戰鬥發生,並同時具有以下幾項特點,才被視為內戰狀態:
一、 必須是只在一個國家領土內部進行,涉及相當規模的該國人口參與。
二、 對抗雙方均存在組織、規範和可辨認性(絕大部份情況下是對抗雙方均有自己的軍隊)。
三、 可能有外國軍隊介入併兼具反侵略自衛戰爭的性質,但戰爭首先肇因於本國國內兩股或多股勢力的對抗。
而近代引發的內戰,多為宗教衝突、革命、分離主義叛亂及政變等四個因素造成的,諸如近期的蘇丹內戰便是政變引起,以及長達12年的敘利亞內戰則是反對獨裁政權而引發的革命,後續再由他國政府、勢力或組織介入仲裁、支持等。
無奈當初的國共內戰爆發的原因為何,因眾說紛紜,而早已無從考據。但各位讀者可藉由上述的四個內戰成因研判,中國堅持的臺灣問題是以其中的分離主義叛亂為由而持續對臺武力威脅至今。
故以狹義角度而言,臺灣問題早已不是國共內戰的延續,而是另一場內戰「對臺解放(統一)戰爭」。既然如此,為何統一臺灣對中共政權如此重要?又為何遲遲不對臺用兵?
「中國維穩的品牌:解放臺灣」
其實中共政權自1949年成立人民政府以來,其境內面對的統治問題嚴重性,是不輸給臺灣問題的,即為『大中華地區的分離主義運動(Secession in China)』。廣為人知的大規模活動有:內蒙古獨立運動、西藏獨立運動以及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境內其餘的小規模活動則有:香港獨立運動、山東獨立運動、廣東獨立運動、滿州國復國運動、閩越(福建)獨立運動、吳越獨立運動、上海獨立運動、雲南獨立運動、夜郎(貴州)獨立運動、湘南獨立運動以及江西獨立運動。
在眾多的分離主義運動中,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已被中共明訂為「東突厥斯坦解放陣線」的恐怖組織活動,而藏獨的流亡政府領導人達賴十三世,也在國際上表態願與中國人民政府謀求「共和」。即便如此,中國境內大大小小的獨立運動數量仍高達12個之多。
要如何打壓境內大小的獨立運動,並能達到維持政權穩定的目的呢?這時,需的是一個目光焦點、一個創作品牌,藉由此項目,將人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而忽略、漠視那些正發生在他們周遭的真正問題。
這個品牌,就是「臺灣」!
「解放臺灣,是手段?是目的?」
為了避免國家分裂,中共於2005年3月中旬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其內容主要為避免臺灣獨立等問題。因為臺灣存在的一天,在國際上便象徵著對抗獨裁者的民主自由鬥士,一日不除,則中共政權危矣。
可見臺灣對中共政權的重要性,就是維持法理統治人民政府的穩定性及合法性。而之所以遲遲不肯對臺用兵,是以蠶食鯨吞的方式慢慢侵蝕臺灣人民的內心,使其接受新中國的統治。也是顧慮到,只要一旦發動對臺戰爭,中國即再次陷入內戰狀態(這也是臺灣國民政府為何遲遲不肯修憲的原因之一)。
倘若國家陷入內戰,他國政府及勢力更有大義名份直接介入並支持臺灣的國民政府,而境內其他獨立運動團體也可能會趁此受到他國幫助,進而紛紛獨立建國、或是成立臨時政府/政權等。屆時整個大中華地區將再次面臨到分裂狀態,將使國父等先賢先烈的努力付之流水。
所以解放臺灣,既不是手段,也並非目的,更不是期望或空談。如同反清復明、驅逐韃虜、阿彌陀佛、哈雷路亞一般,僅僅只是維持政權、鞏固人心的口號。(示意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