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609 17:14:28)南華大學文學系與院子有限公司產學合作之戲劇《早點回家》,已於5/29起在大愛電視台播出,本劇部分場景在南華大學取景,亦有文學系與傳播系同學參與演出,日前(6月6日)文學系為持續培育學生學用合一,特地邀請該劇導演黃克義及製作人暨編劇吳怡然蒞校演講,以「從文字到影像──談戲劇張力的萌發到綻放」為主題,和學子分享戲劇從創作開始到上檔播出的過程。
黃克義導演以拍攝演員林嘉俐故事的戲劇《早點回家》為例,分享當年前置作業,包含演員、拍攝時間與場景都已經談定,正準備開拍時,卻適逢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所有工作被迫暫停,連場地的借用也遭遇困境。因該劇故事主角林嘉俐的父母親皆為聾啞人士,因此演員們需要使用手語演出,在疫情期間便轉為演員的線上手語課程,直到劇組可以復拍時,團隊果斷決議場景改在南部拍攝,為此導演及製作人表示非常感謝南華大學的協助,除了提供校園場景拍攝並有許多同學參與演出,同學們的表演讓他們感到很驚艷。當年一起演出的曾同學,特地前來參加活動並表示,自己也很喜歡在戲劇中展現,在練習過程也是最快樂的。
談論到劇本,吳怡然跟同學分享,以《早點回家》為例,因為是真人真事,受限某些既定事實,劇本必須拉出時間主軸,確認她人生重要轉捩點有哪些,在陳述各階段各個事件的比例,也都是在撰寫時必須注意的。同時,她也補充說道,在寫劇本的過程,常常需要做田調,例如訪問主角的好友,眼中的林嘉俐是什麼樣的人?或是像她經歷劇場、影視演出,在這一塊的專業知識背景都是需要了解的,但若單純將田調所獲得的資訊,每個時間點發生的事件,做鉅細靡遺的描寫,很容易流為紀錄片而失去作為一部「戲劇」的可看性。
演講中,就讀文學系二年級的張同學提問:「在劇本上是否要寫技術層面的東西?例如,此時的燈光應該如何?」吳怡然指出,劇本不需要像小說般把每個動作情節細寫,而是要考慮這些東西是否具有必要性?若要呈現主角所想像的事件過程,可以以燈光的明暗去表現,此時可以利用括弧來表示這段是主角的想像畫面,讓拿到劇本的工作人員收到這項指令,可以明確執行。
提到文字轉到影像的過程,編劇吳怡然先讓同學參閱《早點回家》的劇本文字,並邀請三位同學上台看著劇本唸出台詞,接著再看影像的實際播出畫面,讓現場聽眾感受差異性,也藉此提醒同學,第一手創作來自編劇、第二次是演員的演出,第三次是導演的拍攝、第四次則是後製團隊的剪輯、配樂等,不同的戲劇需求,可能還有更多次的再詮釋,這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一部戲的好壞,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針對影像的部分,黃克義導演提到,在小說上可以用文字清楚表述,但影像的處理只能留白。 此講座獲得同學高度的參與及回饋,例如,學習到劇本不需要太過浮誇的劇情和台詞也可以俘獲人心,從平凡人的故事更能打動觀眾的心。徐同學認為劇組在小細節上很用心,雖然只是一個回憶的畫面,也斥資製作雪景,讓觀眾更加感受到主角回憶起談戀愛時的刻骨銘心。許多同學聽完精彩的講座分享,也迫不及待想早點回家追劇收看《早點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