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千人大調查】中國醫療器材傾台打價格戰,4成民眾不知健保有給付

優活健康資訊網/林筱庭 2023.06.02 15:30


醫療器材千百種,但你對於即將使用到自己身上的醫療器材瞭解嗎?隨著健保醫材制度的調整,有越來越多低價成本醫療器材進入台灣,在健保年給付總額有限的狀況下,已有不少不願意打低成本價格戰的醫療器材廠選擇退出,長期下來恐不利台灣醫療環境發展⋯



今年1月,經濟部以大陸低價傾銷為由,公告中國大陸製矽質鼻胃管禁止進口。當時,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醫材公會)秘書長譚卓然表示,中國製鼻胃管進口價值與台灣製相同產品價差近3成,國內業者幾乎無法競爭,才會向經濟部貿易局建議禁止輸入。

延伸閱讀:
經濟部出手,中國製鼻胃管遭禁!醫材公會秘書長揭原因:此非首例



來勢洶洶的中國醫療器材

根據醫材公會統計,國內去年中國大陸醫材產品輸入申請案70件,其中45件同意進入,25件因為國內已有業者生產,擔憂影響相關製造廠商的生存發展,才不同意進口,並非全面攔截中國製醫材產品。

醫材工會向經濟部求援的呼聲並非首例,過去也曾向經濟部提出禁止中國製體外反搏治療機(EECP)輸入,同樣因受到中國成本低廉影響,國內廠商不敵削價競爭,產業受到相當大的衝擊。

若攤開台灣醫療器材的進出口統計,可以發現中國醫材進口台灣的比重,近幾年來早已隨著進口總額不斷攀升。2016年中國進口額為1.6億美元,佔總體進口量的7.6%,位居美國、德國、日本之後;到2020年,中國進口額成長至2.6億美元,已成為第2大進口國,佔總體進口量的10.3%。

中國進口比重增加,其原因與近年許多國際大廠因成本、生產地分散風險及市場考量於中國設廠有關,加上中國本土廠商透過政府補助及相關政策能以較低成本生產,但台灣醫材廠商多屬中小企業,資金與規模程度差別甚大,難以抵擋中國產品低價競爭。前馬偕醫學院董事長、五福眼科院長林逸民對此表示,有可能會扼殺台灣廠商生存權,對於台灣未來想要發展生醫產業也有一定影響。

延伸閱讀:
無法釋出處方、藥局找不到⋯醫揭第一線困境:新冠藥只能用一種



8成民眾對中國醫材感到擔憂

對此,《優活健康網》針對台灣進口中國品牌醫療器材,進行了一份「優活健康民眾大調查」,問卷統計1020人次,民調中詢問:「你是否知道健保給付的醫療器材中,包含許多中國品牌的產品?」結果發現64%民眾知道、36%民眾則是不知道;但當進一步詢問,「面對醫療選擇時,如果知道是中國品牌的醫療器材,使用時你是否會感到擔憂?」結果發現表達擔憂的民眾則是高達81%。

民調中也詢問:「你贊成健保所給付的醫療器材產品公司品牌,在使用前醫院都應該說明讓民眾知曉嗎?」有84%民眾表達同意、16%民眾表達不同意;而在面對詢問:「在面對醫療治療上,你是否會擔心使用到品質堪慮的醫材?」同樣有高達88%民眾表示贊同、12%表示不同意。

事實上,目前所有納入健保給付的醫材,不論出廠地是來自哪一個國家,都是經由政府嚴格把關,由衛福部發給許可證,並無品質上差異。但民眾對於產地仍多有疑慮,林逸民坦承,中國醫材涵蓋面向極廣,但臨床上民眾聽到產地多半不敢使用,因為沒有民眾敢用,醫院診所就不會採購,目前臨床所使用的人工水晶體多半看不到中國醫材。

一名不願具名的醫師解釋,所有醫材在台灣市場有3種方式,分別是「健保全額給付」、「健保差額給付」以及「全自費」,全額給付顧名思義就是由健保全額給付,民眾選用這類醫材不必再花錢,由健保全額買單。對醫療端而言,醫材的售價(健保給付價)固定,但進價則是由依各醫療院所議價能力而異,這之間的價差就成了價格黑洞。

該名醫師說,就醫院經營角度而言,確實會選擇採購價低者,畢竟納入全額給付的醫材也都經過健保署審核,證明療效合理,「實際使用有些微差異,但也沒有醫院會大聲嚷嚷自己有使用中國醫材,印度品牌也有類似價格優勢。」

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建議,民眾在使用任何醫材以前,「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溝通,詢問醫材是否可使用健保給付?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及需求,哪一種手術及醫材會比較符合使用狀況?」也可到「健保特材品項查詢」及「醫材比價網」進一步分辨即將使用到自己身上的醫材品牌、產地及生產細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