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皮膚就容易發癢,而且還越抓越癢、越癢又越抓,讓心情很煩燥,這就是在季節轉換時很常出現的皮膚問題「濕疹」。濕疹之惱人,就因為頻繁復發,讓人心累。中醫師提醒,多吃 2 料理就能改善。
明華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歐俊佑表示,濕疹是一個廣義用詞,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再根據發炎程度不同分為急性、慢性和亞急性。簡言之,只要是皮膚發炎,伴隨有搔癢,都屬於「濕疹」的範疇。
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王心眉指出,患者會出現搔癢、紅疹,嚴重時甚至會搔抓到滲出皮膚組織液或流血,尤其是學齡前孩子,不懂得向照顧者反映自己的困擾,被發現時都已經出現搔抓出疤痕或皮膚增厚、有黑色素沉澱的現象。
濕疹相當難纏,王心眉說,一般治療會給予類固醇、抗組織胺、抗生素等藥膏局部塗抹,嚴重一些的會給予口服藥劑,治療後通常可以緩解症狀,但一旦誘發因子再次出現,可能又會再次發作。
誘發濕疹的 2 原因
外因性
王心眉指出,可能接觸平常少接觸的物質、食物所誘發。有可能是泡溫泉時過熱的水誘發;可能是接觸清潔劑或金屬後突然發作;吃海鮮後皮膚開始癢等,這些都屬於外因性的濕疹。只要避開接觸這些誘發因子,症狀便會緩解。
內因性
沒有特殊誘發因子,便要考慮是內因性因素,王心眉提到,通常與體質有關。例如,飲食習慣、精神壓力、睡眠不足、季節轉換等造成身體臟腑失衡,就會連帶著影響體內功能的正常運作,使得代謝失調。
中醫認為濕疹與濕氣相關
歐俊佑提到,中醫稱濕疹為「四彎風」、「旋耳風」、「浸淫瘡」、「繡球風」、「臍瘡」等,可能經由風邪、濕邪、熱邪或脾虛、血虛引起。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濕熱夾雜情況明顯,引起濕疹為濕邪、熱邪為大宗。
王心眉進一步說明,炎夏時期,許多人熱愛吃冰品、涼飲消暑,但吃下冰涼食物會使身體瞬間降溫、皮膚毛孔緊縮,使得體內濕熱之氣無法順利蒸散排除,讓「濕」與「熱」堆積在肌膚,就會引發濕疹。
「脾主濕」,是人體「運化水濕」的核心,負責將攝取的食物營養與水分輸送到全身。脾若運作正常,體內的水液流通就會順暢,也會將體內多餘水分,由各個管道排泄而出,這也是中醫看皮膚,一定要考慮濕氣過剩的問題的原因。
王心眉建議,平時可利用簡單的藥材煮杯「清熱祛濕湯」幫身體去除濕氣。材料有薏苡仁 4 錢 茯苓 2 錢 白朮 2 錢 陳皮 1 錢,用 1000c.c. 的水煮沸 5 分鐘,放涼飲用即可。
兩位中醫師均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治療,根據不同體質證型辯證論治,效果會更好。歐俊佑特別推薦 2 道料理,多吃可排除體內濕熱之氣哦!
健脾利濕中藥食療
綠豆薏仁湯
綠豆薏仁湯具有清熱解毒、養陰涼血、利濕健脾胃的作用,但要提醒大家盡量不要完全退冰再服用,否則會影響體內排出濕氣的功能;也不要加入過多的糖,可能導致肥胖。
四神湯
主要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或是加入薏苡仁,有平補脾胃,健脾利濕的作用。
改善濕疹日常生活這樣做
歐俊佑建議,在夏季想要避免濕疹發作,可從生活、飲食著手。最重要的是,流汗後一定要盡快擦乾,讓皮膚保持乾爽,避免汗液堆積在皮膚皺摺處,造成刺激引起發炎。
生活日常請注意
- 洗澡的水溫不要過熱,以常溫為佳。
- 避免過度曝曬陽光,以及用力搔抓癢處。
- 衣著以棉質寬鬆為佳,利於排汗通氣。
- 注重皮膚保濕,建議擦溫和、不含過多添加物的乳液或是保濕劑,讓皮膚發炎的地方濕潤,讓表皮能夠重新生長,進而保護底下的真皮,重新形成抵禦外來物的皮膚保護層。
飲食忌口要留意
- 少吃辛辣、油炸、甜食、重口味食物及加工食品。
- 減少乳製品、蝦、蟹、海鮮、及花生、堅果類食物,避免引起過敏加重濕疹病情。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