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高雄食農教育大聯盟 深入校園農民老師助陣

台灣好報/王 苡蘋 2023.06.01 12:40
新聞圖片

【記者 王苡蘋╱高雄 報導】高市府農業局自107年開始推廣食農教育,輔導學校融入高雄物產規劃食農教育課程,並同步培育51位高雄型農及青農成為農民種子老師入校協同教學,用最在地的農業及環境知識與學校教師攜手合作,將豐富的農務經驗轉換為學習素材,從產地到餐桌,讓學童對在地農產、現代農業的面貌有更完整的認識。

112年度參與農民種子老師培訓的15位農漁民及農漁會夥伴,經過食農教育概念與活動設計兩階段課程後,由農業局媒合走入校園,以稻米、蝦皮、可可三種物產豐富學童對農業的認識及親近感,廣受合作學校好評。

親師生共學 食米教育擴散入家庭

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以推廣自然農法、稻米食農教育為核心,連續兩年入校教學的3位土牛隊成員林品雯、吳思瑩、黃瀞頤與新興區信義國小合作,安排五堂稻米主題課程,不僅將田區的秧苗以水桶稻的方式移植到學校,讓孩子們可時時觀察秧苗成長,就連秧苗上的福壽螺卵也是農民老師介紹水田生態的素材。
孩子在農民老師的引導下認識白米、糙米、有色米種的差別,也學習洗米煮飯親手製做飯糰及米苔目,增加親子共學的互動性,讓食農教育的種子撒播到家庭,進而影響家長的投入與關注。

「巧克力的奇幻旅程」有甜蜜也有負責任的消費意識可可課程

臺灣位於世界「可可」種植帶的最北邊,受惠於優良的種植管理及加工技術,屢屢在國際比賽獲得大獎。為了讓學童更加認識此一具有5300年種植歷史的古老作物,喜樂可可咖啡園張凱晃、陳美芳兩位農民老師與左營區新光國小合作,帶領學童品嚐、種植、動手DIY,也認識可可涉及的公平貿易議題。

五堂課程設計從可可悠久的飲用歷史開始,進一步介紹適合種植的氣候條件;學童透過動手將可可脂做成護唇膏,以及可可膏結合科學原理搖製出冰淇淋的驚奇過程。此外也傳遞可可是好吃巧克力的原料,也是道德經濟的作物,帶領學生品嚐及學習分辨可可的純度之餘,課程中也將公平貿易的概念滲入孩子的心中,讓「巧克力的奇幻旅程」有甜蜜也有負責任消費與生產的意識。

此次入校的經驗帶給農民老師張凱晃很大的鼓舞,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學校合作病在農場中推廣食農教育,「鼓勵學童多加嘗試及體驗不同的食材味道,增加味蕾記憶資料庫」,是他透過系列課程想要傳遞給學童的核心價值。

蝦皮產地限定的「小蝦寶」課程,增進學童對地方產業的認同

赤尾青俗稱「蝦皮」,是高雄梓官沿海地區盛產的漁獲,為日常料理的常備配料,學校午餐中也常以蝦皮拌炒高麗菜來增加香氣。「你知道嗎?梓官舊名「蚵仔寮」其實不產蚵,卻是近海漁業與蝦皮的重要產區」服務於梓官漁會的農民老師林靖倫結合漁會業務與自身專長,設計系列小蝦寶課程,與梓官國小協同教學,帶領學童認識家鄉的特色物產-小巧而重要配角的「赤尾青」。

「這是蝦咪!?小蝦寶與牠們的產地」第一堂課,帶領學童以放大鏡觀察赤尾青尾部的的重要特徵「星形紅點」,瞭解與其他蝦類的分別。梓官漁會團隊製作結合海域及漁法的圖卡,讓學生拼出赤尾青的生態軌跡,認識其生長環境、生命史與撈捕漁法;同時也帶領學童走訪梓官魚市場,瞭解赤尾青從捕撈到加工的製程,及現代化魚市場的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增進對漁撈產業的認識。參訪之餘,孩子們開心動手捏製小蝦寶飯糰,用味蕾記住梓官特產-蝦皮的滋味。

農業局張清榮局長表示,《食農教育法》重視全民食農教育的推動,農業局輔導農民種子老師推廣食農教育的知能,除了可發揮農業專長入校與學校合作,拉近教育現場與農村的距離,農民老師也可藉此發展農場特色,成為食農教育場域,農業局所輔導的食農教育課程也導入專家學者委員會,亦借重在地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透過各領域資源挹注,形成食農教育大聯盟,全方位推動食農教育,未來倘有相關單位欲推廣食農教育皆可透過農業局媒合農民種子老師協同教學。農民種子老師資訊及相關課程教案請上「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廣網站

高雄食農教育大聯盟 深入校園農民老師助陣〉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