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師恩難忘意深濃,桃李人間茂萬叢!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昨(29)晚,任芝蘭師母在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的「新東南海鮮餐廳」,邀宴政校1期張永祥學長生前的一些故友門生。其實,我與受邀的大部分先進們,並不熟悉,只因昔日曾撰《永載仁風 惠我嘉祥》一文,略述這位令人敬仰的學長行宜之緣,竟蒙師母關注,意外的也在列邀之席,讓我感到有些詫異與不安;但當17期汪威江學長電話詢問時,我還是非常開心表示榮幸受邀。
因為在我還是學生時代,早就以一副英姿颯爽的形象,風光嶄露於當時的電視台,後雖轉入幕後,但從演員到名製作人,再到廣電公會理事長的汪威江學長,已是廣為後期學弟妹們所知曉的名人;爾後他更一頭栽進推動兩岸戲劇的合作事業,其心繫臺灣影視發展,未曾一時停歇,可說是一位真正不忘當年經國先生籌組本校初衷的復興崗人。
回顧政校當年起建於民國39年,初名「政治幹部訓練班」,乃政戰學校創建伊始,係先總統蔣公責成經國先生開創一所深具黨魂、黨德、黨義與黨紀,而後擴大綜合政治、新聞、藝術、音樂、影劇、外語、法律及體育的革命軍事院校。當年設址於北投的競馬場,起初對外的代名為「覺村」,乃取自覺覺人之意,後經全校師生討論更新定名「復興崗」,並函請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明令公布。從此,「競馬場」遂成歷史名詞,而「復興崗」則遐邇中外。
因此,政戰建校的發展歷程,可說既是建軍復國教育的一部發展史,更是蔣公及經國先生窺視歷史軸痕,記取成敗迴響,總結現實環境情勢而創建的一所多元軍事教育學校。它擷取的是蔣公開創黃埔軍校「精誠團結」的校風;它遵循的是經國先生黽勉政戰幹部「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的信條;它秉持的是面對戰爭與和平需具備「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難」的信仰。
先期畢業校友,對各系的訓詞,可說時刻銘記在心。所謂:【政治】乃背起人本政治的十字架,走向倫理、民主、科學的天堂。【音樂】為唱出正義的歌聲,鼓舞人生之共鳴。【藝術】係蘸著淚水與血、汗,繪出完美的世界。【體育】是鍛鍊鋼鐵般的雙臂,撐起傾斜的世界。【戲劇】為將善舉搬上舞台,餵飽人類飢餓之靈魂。【新聞】乃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迄今,這些箴言,仍為當今政校學子所殷殷遵循的理念。
至於政校先期各系翹楚,於社會可都是令人如雷貫耳,一時俊彥的響叮噹人物,譬如作曲無數的音樂系2期左宏元及3期駱明道。藝壇國寶級畫家前輩的1期鄧雪峰及5期李奇茂,渠等於早年,均已馳名海外;畢業於新聞系的名作家,則有1期吳東權、2期王慶麟(瘂弦)、9期柯青華(隱地)等人,俱屬著作等身,該系的16期賴世雄,則是臺灣知名《常春藤解析英語雜誌》的創辦人;而評論作家的3期張作錦和7期桑品載,亦皆自成一家;至於名劇作家,論其魁首,寫過無數影視劇佳作的1期影劇系張永祥,可說當之無愧,他也是政戰學校建校70年以來,唯一一位受頒「終身成就獎」的先期學長;這種「昔日學生以母校為榮,它日母校以學生為榮。」的情境,正是我政校教育的最大文化資產。
如今,學長們用實際的行動來紀念張永祥老師,用情親子女之情來關心任師母;而任師母則不僅花鉅資編印先夫的遺作,贈送學校圖書館典藏;更以對待子女之心,持續關照張老師的學生們,這份師生情義,可說是「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的最佳寫照。南北朝詩人庾信在《徵調曲》中有言:「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描述的正是,提醒人們吃果實的時候要想到結果子的樹,喝水的時候就要想到水的源頭,而這種「飲水思源」對師者的感念與擴展,正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等人世間最動人的篇章。
此次,任師母趁癸卯仲夏返臺探訪親友,汪威江學長早先於5月10日,已邀張老師的昔日故友舊識與政校17期的同學們,假臺北忠孝東路五段的「彭園會館」歡聚,既銘懷思永祥老師之念,亦興喜迎任師母返鄉之情;而師母在歸美前夕,亦邀各位摯友及老師生前的門生齊聚一堂,暢敘悠情,叮嚀所繫;今日雖是氣象局預測瑪娃颱風來襲的影響之際,但在昨晚臺北聚敘所呈現的,卻正是一幅「師恩難忘意深濃,桃李人間茂萬叢。」的最美麗風景。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