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在路上,就要有在路上的堅持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如果我們人生的視角,是幾部攝影機同時開機,而且線性的持續的話,那我這一整天的感觸,該怎樣收尾呢?!
清晨,我大早跑了八公里。維持花甲美魔男對自我的規律。跑到政大校門前,驚覺到,怎麼有不少賣捧花的攤商呢?
啊,難道是畢業典禮嗎?我猜是。女兒18歲生日,5月27日雙子座。晚上她請同學開生日派對。這是年輕小女孩被寵愛的特權,我們做爸媽很認份,乖乖提供司機服務,充當提款機,其他一蓋不過問!但早上她也很認份,並沒有因為生日,便耍賴不去上書法課。
送她去教室的路上,我注意到,台大也是一堆往來人潮,我疑惑著:畢業典禮嗎?真的是。有學士服穿梭。女兒進書法教室後,我繞到去找星巴克想喝濃濃熱拿鐵,途經師大,亦是人潮湧進,花攤搶位,果真也是畢業典禮。
台大、師大,政大,都在畢業典禮啊!我畢業很久了呢!我喃喃著。接了女兒回家。她點麥當勞當午餐。時間有點趕了,下午我要去臺北文學獎頒獎典禮,文化局業務,我必須去。
在家裡,盤點了女兒晚上生日派對的氣球,蛋糕後,我趕去中山堂參加文學獎。路上,知悉了林文月教授過世了,享年90歲。
我見過幾次林文月教授,不敢講熟悉,但讀過她的譯作與作品,是我喜歡的人格與風範,某種程度上講,我對臺靜農先生的認識,部分是透過林文月的文章而親近的。
在車上我匆匆發文:林文月過世,帶走的不止一片雲彩,而是一整個世代的優雅典範。那個年代,儘管保守,肅殺,台大文學院裡,則自成一片天地,師生交誼親切,溫州街上,鴻儒往來,宿舍裡請客,杯酒笑談宇宙。
我生也晚,進台大時又多在法學院,難以領略文學院的風采,不過走在椰林大道上,進文學院找朋友,在校本部與徐州路法學院之間,單車騎進溫州街、泰安街區裡的獨特感受,依舊在林文月的筆下,讀出那麼一絲絲韻味。
臺北文學獎頒獎典禮,由老朋友,作家王文華主持,他細膩,體貼,不時引用得獎人,或頒獎人的作品,溫馨而幽默的引領氣氛,十分搶眼。
文壇老友擔任策劃,評審的,在所多有,我在現場很有回到主場的熟悉感。文學獎最開心的,莫過於看新人輩出,幾年後,多年後,便看她/他們笑傲江湖,矗立典範了,尤其年金得主,長篇小說《女二》作者,橫跨演藝與寫作的鄧九雲,更是未來跨界,斜槓之最佳範例了。
我致詞時,表達了對林文月過世的惋惜,但也感謝她為自己,為台北,為台灣,留下文學工作的一代典範,沒有像她這樣的前輩風範,就沒有後續被感召的新生代一棒棒接手。
結束文學獎頒獎典禮,再趕回家,把女兒生日要佈置生日現場的氣球,蛋糕,裝上車,載著精心打扮的女兒,送到餐廳。幾個漂亮小女孩一擁而出,嘻嘻哈哈圍著女兒便嘰嘰喳喳起來,青春洋溢,但很有禮貌,竟喊我「叔叔好」!
有人畢業,有人要當新鮮人了。有人前輩風華,有人後生可畏。看到前輩辭世,悼念之餘,我常問自己:如果活到那時後,你還能做些什麼呢?加油啊,老傢伙。看到年輕世代,活蹦亂跳,我也會問自己:你還能為他們示範些什麼呢?加油啊,老傢伙。
有人畢業,有人剛上路。只要還沒說再見,我們就永遠「在路上」。在路上,就要有「在路上的堅持」。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