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529 10:25:16)「不是掉髮就一定是雄性禿」,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醫學中心主任張中興表示,根據長期針對女性掉髮原因的分析研究發現,臺灣女性掉髮最多的原因,超過百分之五十是與缺乏鐵有關,而缺鐵原因有婦產科相關的疾病導致鐵的流失,或者腸胃道疾病導致鐵的吸收不良,另外長期素食者也可能因鐵的攝取不足,而導致掉髮問題。
張中興主任認為,女性掉髮卻被說是「女性雄性禿」,是沒有研究根據的;頭髮是皮膚高度分化的組織,需要各種因素到位才能正常生長,以性別框架「雄性禿」命名是不合宜的,仔細探究女性掉髮原因,第一類是缺乏營養(Nutrition deficiency),包括缺鐵或缺鋅,或鐵、鋅都不足,占比最高,第二類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第三類是甲狀腺問題造成掉髮。
為什麼缺鐵因素過去沒有被發現?張中興主任提到,醫學上對缺鐵會關心的主要症狀就是貧血,然而貧血常是缺鐵的晚期表現;但血紅素(Hb)反應慢,很可能血紅素還沒低於標準值就出現掉髮了,因為掉髮可以是缺鐵的早期表現,檢測儲鐵蛋白(ferritin)才能更敏感的早期診斷。
隨著皮膚醫學的進步,逐漸發現鐵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還包括影響頭髮生長。早期診斷早期補充鐵劑,當體內鐵濃度逐漸恢復時,髮量與髮質之後也會恢復健康。但如果未經檢查就被認為是女性雄性禿,那就無法對症下藥,也失去了改善的良機。
第二類影響女性掉髮常見的原因是自體免疫疾病,張中興主任指出,在最新的紅斑性狼瘡診斷指引裡,已經把瀰漫性掉髮列為診斷的重要症狀之一,透過抽血檢查「抗核抗體(ANA)」就可提早診斷出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在患者,對好發於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掉髮的原因評估更顯重要。
甲狀腺分泌過多或過低都有可能產生掉髮問題,張中興主任表示,其他如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精神壓力、以及不適當的減重,COVID-19感染等,都可能導致頭髮狂掉。
不僅女性掉髮稱「女性雄性禿」不適合,張中興主任認為,男性掉髮被稱雄性禿也不完全恰當,因為這些病人不全然是因為雄性賀爾蒙分泌過旺造成的髮際線後退或頭頂禿成地中海,部分患者在35歲以前就發病,有可能肇因於「代謝症候群」,透過腰圍、血壓的量測,與監測血糖、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五項因子有三項不符標準,即能早期診斷代謝症候群,經由控制飲食與適當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改善,並恢復髮量。
張中興主任說,代謝症候群會引起皮下脂肪組織發炎,進而影響毛髮的正常生長,若能早期控制,改善發炎,毛髮就有機會健康生長。
「雄性禿」,是最被人熟知的男性掉髮疾病名,甚至連女生也被冠上雄性禿,這些以性別命名的疾病,常會成為僵化的標籤;掉髮,是一個有意義的身體疾病指標,建議諮詢醫師,正確診斷病因為宜。
附註: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 (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 (5)防止動脈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