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才短短幾天,除了有一篇以《作業報告被轟下台,成績零分,東海EMBA班師生互喊被霸凌》為題的新聞,係顯然錯用/亂用/濫用了「霸凌」一詞外,另一也是由主流媒體所做的報導 -《不參加謝師宴還要繳錢!學生怒控:拒繳還被導師情勒》,則是通篇錯用/亂用/濫用了「情勒」一詞。該篇獨家新聞寫道:「『有網友』發文分享,『他朋友』就讀苗栗某間專科學校班級,直指該班學生不參加謝師宴,還要繳交350元,並提到『他朋友等人』不願繳費,卻遭其他同學言語抨擊,老師更用『情緒勒索』,導致『他朋友』相當沮喪」;「『他朋友』班級最近在『討論』謝師宴相關事宜,班上一部份同學在校外實習,另一部份則是在學校讀書、考模擬考,由在校生討論謝師宴如何舉辦後,再把兩家餐廳放到班群投票,有同學在選項裡加入不參加後,幾名學生跟著投票,卻被『班導師情緒勒索』,直言學生『態度輕蔑不尊重』、『太令我失望!真的很難過』、『你們只想拿了畢業證書就走嗎?』」;「班導師在看到同學們做出如此誇張言行,以及其他幾位同學退群後並沒有立刻出來制止,反倒『繼續情勒』,表示『退出群組無法解決歧見』。他(發文網友)認為,為人師表得做到尊重學生的想法,而不是『利用情緒勒索、言語脅迫』學生服從,何況是謝師宴這種活動」。
首先,在該記者筆下的那名所謂的「網友」,無論其原本匿名與否,所述的事件內容是否真實,皆屬標準的「二手傳播」之「非當事人」角色。其次,「網友」所謂的「他朋友」或「他朋友等人」,認為班導師對學生直言:「『態度輕蔑不尊重』、『太令我失望!真的很難過』、『你們只想拿了畢業證書就走嗎?』」,以及「看到…幾位同學退群後,表示『退出群組無法解決歧見』」,是「被班導師『情緒勒索』、「繼續情勒」、『利用情緒勒索、言語脅迫』」,則顯係屬錯用/亂用/濫用了「情勒」一詞。
回顧1997年,在由Susan Forward博士撰寫的《情勒:當你生活中的人們使用恐懼、義務和內疚來操縱你時》專書裡,Forward博士率先創用了「情勒」(emotional blackmail)一詞。
根據 Forward 博士的創見與界說,「情勒」係經由如下的六個階段,逐級形構而成:
1. 需求:「情勒」的開端,必是與情勒者希望自對照的一方,取得某種需求滿足有關。例如:情勒者可能會對你明確地表示:「我認為你,不應該再和某某人出去玩了」。而情勒者也可能會使他所認為的「不應該」,透過某種曖昧、微妙的表情,或是難以捉摸的景況傳達顯現。例如:當你與某某人見面後,情勒者或許就會噘著嘴,同時嘲諷地對你酸言酸語(或根本不跟你說話)。而當你想釐清情勒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時,情勒者則可能又會說:「沒什麼呀」、「我就是不喜歡某某人看你的那種眼神」、「我不認為某某人會為你帶來什麼好處!」至於,當情勒者表示:自己係是「出自關心」、「為了你好」,「希望你謹慎小心」,但其實,他可能只是在試圖控制、限縮你的交友選擇權,或藉以掩飾他對你的需索無度。
2. 反制:如果你表現出,自己並不想做情勒者希望或要求你做的事情時,他就會對你展開反制。例如:當你對情勒者說,「因為你沒有保險,所以我無法同意你開我的車子」時,情勒者所做的反制行為,除了對你「擺臭臉」、「冷戰」、「搞失蹤」、「打電話或上網對其他人抱怨」外,也可能直接「屏蔽你」、「將你從好友的名單裡剔除」!
3. 壓力:在正常的人際往來關係中,一旦你對情勒者表現出拒絕、抗抵,情勒者非但可能選擇以「擺爛、不面對問題」,或是「拒絕接受以共同協商、協調」的方式,一起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外,情勒者還可能會想方設法地對你施壓,並反過頭來要求你,必須按照他的想法,來滿足他的期待與要求。情勒者可能會利用諸如:「我一心只想著我們的未來」、「如果你不在了,我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得下去?」等類似的重複說詞,讓你覺得你是情勒者所在意,或是他所擁有的唯一,而讓自己更加無法抗拒,當情勒者對你開口說道:「如果你真心的愛我、在意我,你就會願意為我這樣去做」!
4. 脅迫:「情勒」自然會涉及直接或間接的脅迫。以直接脅迫為例:「如果你今晚和某某人出去了,那麼,當你回來的時候,我可能就已經不在這裡了」;間接的脅迫:「今晚,當我需要你的時候,如果你不能和我在一起,也許,就會有其他人,過來這裡陪我」。
5. 驅使順從:由於你並不希望情勒者的前述言詞威脅成真,於是,你選擇放棄己見或己願,而獻身屈從於情勒者。當然,在這個抉擇的過程裡,你的人生觀與價值判斷,決定了你是否會義無反顧地起身,對情勒者所提的「需求或要求」,予以抵制抗衡。當情勒者一旦讓你順服於他,且終讓他從你身上得到他所想要的,此時的情勒者,即又會對你表現出格外的友善與平和親近。
6. 重複:在你因為禁不起壓力與脅迫,而選擇趨從於情勒者之後,情勒者即會因為明確地掌握了你的底線,而知道他可以在何時、何種情境下,採用何種方式,來讓你繼續無法抗拒他的需索。而一再遭到愛、情感與親密關係綁架的你,則會開始變得自我安慰式地,承認並去合理化情勒者對你的愛與付出,原來是可以「附帶有條件的」!並且,還會進一步地促使自己認同與接受,情勒者確實具有充份的理由與權利,可以在他對你的愛與付出上,決定是否有所保留,然而你,卻必須對他表現得無怨無悔。自此開始,如上的負循環與失衡,即發展成重複不斷的「情勒」模式。
綜上,回顧前揭媒體所載,所謂的班導師對學生直言:「『態度輕蔑不尊重』、『太令我失望!真的很難過』、『你們只想拿了畢業證書就走嗎?』」,以及「看到…幾位同學退群後,表示『退出群組無法解決歧見』」,即使句句全屬忠實轉述,絕無任何誇大失真之處,但根據上段 Forward 博士的定義與界說,班導師的上述所言,哪裡與「情勒」的六個形構階段有所關聯?更何況,在根本無從知曉該班導師,與學生對話之間的完整上、下文內容,以及「謝師宴事件」的來龍去脈情境時,又如何可以確信:真的是某個或某些學生,「被班導師『情緒勒索』?!「繼續情勒」、『利用情緒勒索、言語脅迫』」?而不是「班導師與其他學生,被某個或某些學生『情緒勒索』?「繼續情勒」、『利用情緒勒索、言語脅迫』」!?(待續)(圖/photoAC)
夏學理
臺師大教授/前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