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立法院一口氣三讀通過農業部、交通部和經濟部的組織法修法,政府部門裡,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總計新增及升級了十一個三級機關,對此,聯合報社論直接開炮質疑,蔡政府執政七年,卻直到最後一年才忙著推動「組織改造」,除浮濫設置機關,並企圖利用政務、常務「雙軌制」來加派自己的人馬卡位。所謂「完全執政」,對民進黨而言,難道只剩下「一切通吃」的目的嗎?
社論裡提到,最叫人驚訝的是,蔡政府不是口口聲聲「科技立國」嗎?為何千方百計把農委會升格為部,卻把更重要的科技部廢除,並降級為「委員會」;這真是令人百思不解的事。
回顧這段迷離的組改之路,仍然像一段迷宮。國科會是在2014年馬政府任內,經組織改造升格為「科技部」,其目標明確,是要進一步提升台灣的科技發展。不料,蔡政府二○二一年推動組改,卻在閣揆蘇貞昌手中決定將科技部降為「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簡稱又變回「國科會」。這段回頭路,理由極為牽強。蘇內閣聲稱,《行政院組織法》有十四部八會三獨立機關的總量限制,為了要成立新的「數位發展部」,所以科技部必須重新貶降為「會」,把這個「部」的位置讓出來給數位部。
社會中也提到,表面上看,這是「數位部」和「科技部」的競合問題,蔡政府決定以「數位發展」為重,因此選擇貶抑「科技」。這樣的選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因人設事」因素作祟,最終不過是蔡政府為了安排政委唐鳳出任數位部首任部長罷了。再說,秤一秤「數位」和「科技」的重量,蔡英文難道不覺得把數位發展併入科技部底下,才是更合理的安排嗎?且看,數位部去年八月成立至今,在本身業務上未見任何成績,政府及民間的數位漏洞警報卻頻頻響起;蔡政府厚此薄彼的組改,為國家成就了什麼?
光是「數位部」和「科技部」的競合問題,就有這麼多疑點;如今若再加上「農業部」的升格,蔡政府的徇私偏頗,即更令人匪夷所思。農業事關眾多人口和農作、環境的維持,絕對不能說不重要;但就產值而言,農業產值僅占GDP的比重不到二%。近年,農委會一味以撒錢方式對農民及農產品進行補貼,卻疏於對農田及水利環境的關注,這絕非健康的行政模式。荒謬的是,蔡政府竟然讓農委會升格為「部」,而科技部竟遭縮編矮化為「會」,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麼?
舉例而言,台灣農地遭違章工廠不斷入侵,蔡政府非但不處理,卻一再讓它們就地合法化。農地及魚塭遭光電板進犯,原本還以「漁電共生」為藉口,最近竟連不養魚也無所謂。在蔡政府強將水利會收歸國有後,一再因旱象嚴重而勒令農民休耕停播,在在暴露了農委會的無能。但只因蔡總統的私心,農委會竟仍堂堂升格為部,把科技部粗暴擠了下去。升格後的農業部,員額將從4770人增加為5300人,而降級後的國科會員額僅區區一百多人。這樣的對比,蔡政府發展國家的宏圖究竟何在?
民進黨在野時,一再呼籲政府組織必須瘦身及精簡;一旦它大權在握,便反其道而行,拚命膨脹、擴權與酬庸。近幾年政府的組改正是如此,行政部門的專業分工一再遭到破壞,進用私人的問題日益嚴重。從廢科技部到農委會升格,民眾看到了國家願景嗎?
對於聯合報社論,不少網友深有同感,總覺得這個政府在最後一年時,努力在做卡位的動作,真的不是一個真心為人民著想的政府,完全就是想著自己,不管人民有多苦,這樣政府還值得信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