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分析/徵召標準不透明「斷送郭台銘的未竟之志」 侯友宜整合成難題

匯流新聞網/王 千豪 2023.05.17 12:1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王千豪/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17)天宣布,徵召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角逐2024年總統大選,替「郭侯爭霸」畫下句點。然而,徵召標準卻屢屢遭質疑不透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更直言「黑箱」;另「內定說」也不脛而走,不免引人疑竇。所幸,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大器、無私,不僅當面恭賀侯友宜,還承諾盡最大努力支持侯贏得勝選,替國民黨重返執政留下一線生機。但郭台銘的未竟之志:和平、繁榮、清廉,卻僅能交由他人來實踐。歸根究柢,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徵召標準不夠透明所致。

朱立倫在中常會宣布徵召侯友宜後,文傳會立即召開記者會,說明徵召侯友宜的三依據,民調、黨籍立委及立委參選人、黨籍縣市首長的支持度。文傳會公布一份由多份民調統計而成的數據,侯友宜以51.15勝過郭台銘的48.85;黨籍縣市首長部分,10人支持侯友宜,1人支持郭台銘;至於立委及立委參選人,則有22位支持侯友宜,13位支持郭台銘,另有22位支持黨中央決定的人選。文傳會主委林寬裕強調,一開始就已經與郭台銘、侯友宜兩人溝通確認。

國民黨在3月22日決定採徵召的方式產生總統人選後,外界便對標準質疑不斷。黨祕書長黃健庭4月13日拋出,國民黨提名作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黨內整合,第二階段是整合包括郭台銘在內的泛藍陣營,第三階段則是要整合民眾黨等非綠陣營,結果引發黨籍立委不滿。朱立倫則是遲至5月6日出席活動時,被媒體詢問的狀況下,才表示會尊重並參考所有科學數據、立委及縣市長等各界重要意見領袖的看法。至此,國民黨徵召的標準才逐漸明朗化。

郭台銘於4月5日提前結束返美行程,返台宣布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郭當時說,「他能不能被國民黨徵召,在於民調的呈現」,並拜託大家只要接到民調電話,請表達「唯一支持郭台銘」。若和上述談話對照,文傳會的說法,不免讓人有點削足適履的感覺。

回顧郭台銘這一個月的奇幻旅程,他於4月18日再召開記者會,向國民黨支持者及台灣社會喊話,盼大家給他30天與大眾充分溝通,並於4月22日以「郭台銘有話對你說」座談會揭開序幕,不僅舉辦多場座談會、演講、大型造勢晚會,更實際全台跑透透,聆聽最在地的聲音。此外,郭台銘還向前高雄市長韓國瑜道歉、拜會地方政壇要角,中南部多位議長、副議長更是表態支持。

政策溝通方面,郭台銘提出具體政策內容和主張,突破既定的刻板印象,凸顯科技發展的驚人速度,並承諾當選後,要讓台灣變成和平的科技島嶼。同時,他的政策論述並緊扣和平、繁榮、清廉,更特地飛往金門發表和平宣言,向大眾繪製台灣未來的藍圖。攤開郭台銘的行程,從4月27日起至徵召前夕,僅5月14日沒有公開行程,幾乎是跑好跑滿。而他的努力也反映在民調上,縮短跟侯友宜之間的差距,在三腳督的情況下,甚至還贏過侯。

朱立倫最念茲在茲的就是團結非綠陣營,下架民進黨,頻頻向柯文哲喊話,甚至在柯領表登記民眾黨內總統參選,朱還說,只要有0.01%的機會,國民黨都會全力以赴。顯然,朱立倫也意識到,2024年勝選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整合柯文哲。然而,根據文傳會公布的三標準,卻沒有把他最心心念念的「整合能力」納入考量,難怪黨內「內定說」不脛而走。

對於侯友宜而言,儘管他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勝對手45萬餘票,以及替黨籍候選人站台輔選,將政治能量烘托至高點,被黨內不少人視為「最強母雞」,但由於新北市長的新任期才剛開始,也導致他無法正面表態。4年前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那句「Yes I do」歷歷在目,侯友宜若輕易表態,勢必讓自己背負「落跑」罵名,最後恐陷入遭罷免的命運。

朱立倫曾於3月23日表示,黨中央有責任為主要候選人排除障礙、爭取支持,做為黨主席,能幫主要候選人解套或排除障礙,減少爭議,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再加上,國民黨全代會選址在板橋舉辦、新北市議會提前進行市政總質詢,種種跡象不免遭人懷疑「內定說」並非空穴來風,而郭台銘彷彿是這場徵召大戲的配角,被請君入甕,參與一場規則不清不楚的遊戲,只為襯托主角閃亮登場。

面對如此不明不白的徵召規則,郭台銘仍展現非凡氣度,信守承諾會盡最大努力支持侯友宜戰勝2024的大選,令人動容。國民黨若想要重返執政,朱立倫必須反省徵召過程的爭議、瑕疵,真誠地回應「挺郭派」的質疑,讓他們回歸到藍軍的旗幟下,並且借重郭台銘的影響力,整合非綠陣營,如此國民黨才有機會重返執政。否則,朱立倫臉書下方的不滿留言,只會越來越多。也唯有如此,才對得起郭台銘的未竟之志。

新聞照來源:國民黨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獲國民黨徵召角逐2024總統大位 侯友宜感謝郭台銘團結:參選就要勝選

繼續不求私利挺身而出!郭台銘喊下架執政黨「信守承諾支持侯友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