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黃愛真》太空時事閱讀的奇觀

愛傳媒/ 2023.05.11 13:43

黃愛真》太空時事閱讀的奇觀

黃愛真》太空時事閱讀的奇觀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111學年度開始,八年級每周閱讀課程以太空時事作為序幕。

 太空科技感覺上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其實每天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遙遠的感受或許來自於我們並不那麼認識太空科學,或者說,地球之外生活環境的物理、化學等等現象都難以用地球生活想像。

太空既然在生活上以一種「獵奇」的姿態出現,我們也就以異於日常經驗的「奇觀」登場。 

 

太空時事暖身課程

 太空人在太空站的食衣住行生活,和地球生活哪些一樣?哪些不一樣?為什麼?筆者先從YOUTUBE系列短片「加拿大太空人暨國際太空站指揮官Chris Hadfield」開始,每片約三分多鐘,每堂課一部影片,和學生們聊聊。

 國中學生普遍已具有基礎物理概念,學生會解釋地心引力/重力/微重力現象。影片讓學生「眼見為憑」,協助物理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並增加想像力。

 中學以下的孩子,建議閱讀系列短片後,可以帶入《24小時大發現:飛向太空站》(遠流)。讓孩子將整個太空站太空人一天的生活,透過概念化組織成為系統知識。

 

太空基礎閱讀課

 大約四堂課後,我們開始將生活與衛星的關係列入課程,拉近太空科學和生活的關係。例如,哪些衛星功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學生透過合作思考,從「衛星」導航、「衛星」氣象雲圖、地理課本上的空拍照片等等,延伸出越來越多生活和太空科技的關係。從學生的回應內容,筆者補充YOUYUBE「【樂樂帶你探險去】飛向宇宙,浩瀚無敵」影片,將學生提出的內容完形,整合成為太空基礎認識。 

 補充方向還包括,中央大學太空所的「立方衛星」影片,讓學生認識基礎的「衛星」概念,連結學生在資訊科技課程程式應用,將熟悉的電路板硬體與不同程式功能記憶體組合下,認識立方衛星因目的而產生內容、結構。也就是說,整合中學孩子現有資訊學科、物理等等學科在立方衛星的粗淺認識。與學科學習結合。

 每一部太空科學影片對話中,學生提到的提問或者關鍵字,都可能成為筆者下一堂課程的內容設計與對話重心。由此,我們也帶到了當地產業,農用無人機與衛星間的關係等等。

 

太空時事閱讀課

 接下來,筆者蒐集每周發生的太空事件,尋找新聞事件報導、新聞事件分析等兩個方向素材,陳述事件並提出深入思考方向、於課程中和學生對話,並隨時搜尋,一面補充背景知識,一面以背景知識再擴大對話其他發生的太空事件。

 例如,111年11月「NASA飛行器成功撞衛星・測試改變軌道救地球」,從「彗星撞地球」影響,連結到為什麼地球要發射飛行器撞擊其他小行星?整個新聞訊息與結果對地球的影響等等。又如,112年2月間發生的「美國擊落陸/中的間諜氣球」(筆者另文〈科技教育——美國擊落氣球事件〉),學生們透過對話釐清「氣球」高空飛行原理,以及此「氣球」可能不是「氣球」,而是其他飛行物。還有,新聞『帶「史努比」上月球!NASA阿提米斯1號火箭』,從「火箭上為什麼搭載史奴比?」到美國登月計畫,與火星移民的想像。阿提米斯計畫話題,持續延伸112年4月『NASA打造「模擬火星基地」』、「月球建築」等新聞,這些新聞和學校科學教育3D列印課程概念連結,成為另一系列認知學習。

筆者每周發掘有趣的太空時事,大量閱讀相關影像或者延伸資料,請教相關專業人士,選擇適合的事件說明報導與分析短片,然後進入課堂和學生共學。 

 

小結

隔行如隔山。從不同背景進入太空科技教育,並不是一蹴可幾。教育部的資訊教師培訓平台、台灣太空教育聯盟舉辦的研習,學術研討會、太空相關兒少書籍、台灣太空史《福爾摩沙飛向太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軌跡》(天下文化)、美國航太事件《星際先鋒:美國衛星製程總工程師解密7宗太空意外事件》(遠流)等等,對於將人文思想與太空概念連結發想課程,都有助益。另外,太空教育帶入SDGs、十二年國教課綱資訊科學、環境教育等等議題,也能使人文討論更有深度。 

 

註:課程對話方式,可另參考「愛傳媒」之〈科技教育——美國擊落氣球事件〉一文。

 

圖像出處:遠流出版社提供。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高雄市立一甲國中閱讀指導教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