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台灣治水背後的傳奇故事
【愛傳媒樂風專欄】漢人移民來到臺灣後,因為生存的需要,灌溉水利成為極為要緊之事,清朝臺灣有三大水利設施,分別是北部的郭錫瑠集資之瑠公圳、中部施世榜集資之八堡圳、南部曹謹集資之曹公圳,而其中規模最大者為灌溉彰化平原一萬九千多公頃的八堡圳。
八堡圳因其灌溉區域為彰化縣十三堡中的八堡而得名,建圳功臣為施世榜(1671~1743),為清朝彰化地方之大墾戶。後來定居並鹿港買下大片魚塭,兼營魚蝦販賣。
臺灣之河流多屬荒溪型,雨季時氾濫成災,乾季時又乾涸見底,可說是要水水不來,一來就成災。施世榜為解決此一問題,決定開設水圳,引濁水溪水灌溉農田。渠道完成後卻無法引水入渠,正一籌莫展之時,遇一名林姓老翁教導利用桂竹做成「倒笱」,尖端面向無水處,此物可引水入圳並保護圳體免受強大水力衝擊。眾人欲贈千金感謝,老翁辭謝不受,又問名字,老翁云:「但呼先生足矣。」
歷時十年,八堡圳終於完工,眾人感念林先生之功,在八堡圳頭立廟紀念,是為林先生廟之由來,若以八堡圳完工年(1719)為立廟之年,距今已有291年。亦有一說為老翁獻策後不知去向,眾人只發現一雙鞋放在樹兩旁,據此推測先生姓林。
1897年,日人奪去施長齡(施世榜所創立之墾號)八堡圳之所有權,改為公有,以辜顯榮為圳長。目前廟中可見年代最早之文物為大正八年所立之「林先生廟」匾。
臺中廳長加福豐次在大正八年主導了八堡圳的整修,此次也一併改建林先生廟,故有人說林先生廟屬於「總督府官建廟宇」,我不以為然,頂多只能說是臺中廳協助整建而已。
對於此次八堡圳整建的來龍去脈,加福豐次並立有碑文紀錄,可惜目前碑文不知去向。
1975年因廟宇頹傾,由省主席謝東閔指示重修(根據二水鄉公所網頁),1977年彰化農田水利會撥款重修完成,留有「澤遍中州」匾一方及「林先生廟重修記」碑一塊。目前每逢中元節施世榜後人及當地居民均會到此祭拜,水利會也撥款補助施氏後人主持祭祀事宜。
目前廟中主祀「臺灣大禹」林先生,配祀開圳功臣施世榜(1719年完成八堡一圳)以及黃仕卿(客家人,1721年完成八堡二圳),另有土地公婆神像。
清代的彰化縣志中,曾有記載:「十五莊圳,在大武郡堡,康熙六十年,莊民黃仕卿築......」十五莊圳就是現在的八堡二圳。
古人認為開鑿圳道會觸怒河神,所以必須有祭儀,由此產生出來的祭儀就是「跑水祭」,招募勇士頭頂牲禮、綁紅巾、穿蓑衣下水,人在圳溝中起跑,引水閘門也同時開啟。幸運未滅頂者上岸後即可得到村民合出的賞金,當然也有犧牲生命者。
由於這種祭儀實在太危險,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舉辦,最近幾年又恢復舉行,而且開放一般民眾參與,當然水的流量與流速是經過控制的。祭儀開始先在林先生廟擲茭,神明允筊後才能進行跑水的活動,現在已經成為二水鄉的特色活動。
1940年,二水尋常小學校舉辦遠足會,師生至鼻仔頭八堡圳水門參觀時,一位學生不慎跌落圳中,女老師淺井初子奮勇入水救人,卻因不諳水性與學生雙雙滅頂,得年31歲,事後校方為淺井老師舉辦追思會,並在校園建立「淺井先生紀念碑」,臺灣總督小林躋造並頒發表彰狀。
光復後此紀念碑被改刻成「毋忘在莒」,後於民國六十年間學校重修時遭到棄置。民國八十七年在地方人士協助下,「淺井先生紀念碑」被重新立起,原有碑文因為已遭挖除,改刻「師恩永垂」。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