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真》「諾亞方舟」或「鐵達尼號」?少年小說《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的冒險旅程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前言
一九四五年初,德軍不敵俄軍戰事。納粹德國決定撤離波羅地海沿岸(德國到俄國之間)的難民與傷兵回到基爾,盡量遠離俄國勢力範圍,免於俄國紅軍的報復性襲擊。這次大規模撤退稱為漢尼拔行動(Hannibal Operation)。
波羅地海周圍擔心俄軍蹂躪的東歐國家,包括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波蘭以及德國等日耳曼裔親德的難民,或者既經過德國占領,擔心再度受到俄國紅軍襲擊的平民,也跟著德國軍隊一起撤退。此事逃難潮達到百萬人,規模非常龐大。也是史上最龐大的強迫遷移行動(DVD《死亡之海》,采昌國際多媒體)。
撤離路線經過冰寒地凍的冬天陸路與湖泊,走到波羅地海沿岸格丁尼亞(當時德國佔領下的歌騰哈芬港。今芬蘭境內),然後搭船航行到德國基爾。
這段期間,德國動員了各種船艦,包括郵輪、漁船及各種大小船隻,約790艘,以及德軍潛艇協助撤離傷兵與難民。其中古斯特洛夫號(Wilhelm Gustloff)為最大的船艦之一。它的乘載量為1463人。1945年1月30日載著10573人,航行波羅地海第58航道,擔任撤離難民的「諾亞方舟」。當晚九點十五分,俄國潛艇發射三枚魚雷,約五十分鐘光景,古斯特洛夫船以「鐵達尼號」之姿,沉至海底。死亡九千三百多人。第二天清晨,大大小小五千多名兒童屍體因為穿著救生衣而漂浮散落在整片海面上,看來怵目驚心(《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小麥田,第332頁、《血色大地》,衛城,第498頁、DVD《死亡之海》,采昌國際多媒體、Smithsonian Mag.、Newsletter Time)。
故事發生之前《灰影地帶》(尖端出版)
1933年-1945年間,蘇聯和德國兩大帝國,輪流佔領波羅地海沿岸及蘇德間國家,1932年始,蘇聯在這塊土地上,進行富農階級鬥爭、集體農場、大清洗(階級鬥爭、肅清黨政軍人員及民族主義者)、勞改等,釀成漫長的大饑荒時期,肅清時被槍擊及流放的人民達到近一百五十萬人(《血色大地》第二章、第三章)。這些社會事件構成了《灰影地帶》書寫的背景。《灰影地帶》描寫十五歲立陶宛女孩,在蘇聯「大清洗」行動後,1941年6月二戰期間,父親被檢舉進入監獄,媽媽、弟弟和女孩被送到集體農場及西伯利亞勞改,前後超過十二年的故事。十歲的弟弟,十五歲的主角,在蘇聯的勞改下渡過青春期,父親在獄中被槍斃,母親則因營養不良而餓死。
緊接著,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佔領這塊土地。作者於第二部少年小說《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時間序拉至二戰末期,1945年1月,俄國紅軍從德軍手中再次奪回蘇德之間的東歐領土,一路姦殺女性與焚燒占領區。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俄國紅軍充滿恐懼,紛紛放棄自己家園逃難,在陸路被截斷的狀態下,往波羅地海方向前進至港口,從海上往德國西方或者丹麥撤離。小說以這段德國緊急撤離傷兵與難民的「漢尼拔行動」作為背景,分別以立陶宛、德國、波蘭等不同民族、階級,包括男孩、女孩、老人與兒童等角色,呈現難民的各種典型與戰爭下的際遇。
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
古斯特洛夫號搭載大批難民撤離,於1945年被蘇聯S-13潛艇三枚魚雷擊中,高達九千多人死亡。船難已接近終戰,卻也極少人批露這個事件(Smithsonian Mag., Newsletter Time)。許多英文媒體以「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做為船難事件發掘的主要話題。
1938年,古斯特洛夫號於德國漢堡港啟航,一開始作為德國納粹忠貞平民黨員的旗艦郵輪,貫徹德國KdF(德文)「歡樂帶來力量」休閒娛樂政策。船名取自納粹瑞士分部黨員領袖Wilhelm Gustloff。二戰時,古斯特洛夫號受徵召成為醫療船,之後部份英美歷史學家(二戰期間與俄國同為盟國陣營)宣稱它為訓練德國海軍軍校潛艦學員駐紮地(DVD《死亡之海》,采昌國際多媒體),因此擊沉有理,發出魚雷的俄國艦艇也受到表揚。
船隻沉沒,大批難民死亡。事故應該被譴責,還是戰爭下應然的攻擊行為?一直爭論不已。古斯特洛夫號事件,一方面顯示德軍疏散難民計畫不周延而露出敗跡,德軍自不會聲張,而俄軍因為船艦艦長的酗酒惡習遭到解職,直到船長亡故後,俄國立下紀念碑,才予以潛艦表揚。另一方面,生還的德國民眾,對身歷船難心有餘悸,同時,總是有陌生人建議他們不要談論此事(DVD《死亡之海》,采昌國際多媒體、Smithsonian Mag.)。作者在《灰影地帶》最後一章故事裡提到,直到二戰後1954年,立陶宛面對戰爭期間的俄國暴行仍不能揭露,難民文獻以時光膠囊方式埋藏地底。似乎意味著無論德國或者俄國,都不願意讓二戰期間,大量難民受難或者死亡事件,在終戰後,公諸於世。
少年小說《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波蘭十六歲女孩,被俄軍輪暴而逃跑,取得新身分證件後(波蘭猶太人口眾多,波蘭人民被納粹德國定義為劣等民族,無法跟德國人一起坐船撤離),得以在古斯特洛夫號將意外懷孕的孩子生下來。波蘭女孩的故事,成為納粹德國轄下波蘭人普遍命運,及俄軍戰時強姦女性等苦難卻堅忍的代表。
立陶宛護士,見證整個逃難事件,試圖幫助逃難者,於船難後生還,見證戰後的發展,與同為難民的德國人結婚。立陶宛護士作為作者擁有立陶宛血緣與考據人物的投射,貫穿整個故事軸線,似乎也是作者期待讀者投射的對象:戰爭的苦難,及戰爭中應該擁有的溫暖、堅忍、獨立與互助等特質。
藝術臨摹與修復師,男性,因為特殊任務徵召而不用從軍,也成為德國人控訴戰爭的難民代表。似乎在德俄戰爭中,見證雙方政府發動戰爭的邪惡性,即使德國難民大撤退,德國被俄國蹂躪,也無法避免德國政府因為參戰,以人民犧牲與受難作為代價,從戰爭中搜刮利益的譴責。
戰爭中,沒有任一方得利,即使戰勝國或者侵略國。就這個觀點,可以和二戰少年小說《偷書賊》(木馬文化),描述德國境內整個「天堂」小鎮上「天堂」的戰時生活做一參照。
小結
紐約時報為《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寫了書評,並介紹作者Ruta Sepetys對小說的期待。Ruta Sepetys在小說後撰文,定位此書為歷史小說,同時羅列小說考據資料。以閱讀故事來認識歷史,既具有戲劇化又反映現實。1999年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也對古斯特洛夫號船難事件以小說《蟹行》(時報出版)詮釋。
現在,烏克蘭與俄國軍事關係變化莫測,有其歷史淵源。想要了解俄國與當時各個民族國家聯盟的分與合等關係,《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或許適合做為閱讀的開始。
圖像出處:黃愛真拍攝。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