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影響人的工作、對社會影響也非常深遠」。在教育界服務31年的嘉義縣和睦國小校長陳振興深深認為,老師的用心教導可影響許多孩子,更能翻轉偏鄉孩子的宿命。「我要像當年老師在照顧我們一樣,照顧這些孩子們」,希望教育領域發揮影響力,尤其在社會變化快速、理念和價值觀模糊的現況下,更凸顯老師的重要性,期望教育的力量讓大家一同向上提升。
陳振興來自嘉義縣布袋鎮,是家中的老么,家裡世代務農,家境貧困,大哥、大姊沒有升學機會,國小國中畢業就需至臺北工作貼補家用,他從小學時就需幫忙料理家務,假日在稻田裡幫忙鋤草,寒暑假就至布袋港綁蚵串打零工,凡是能增加家中收入,他都盡力而為。
儘管如此,陳振興的課業沒有偏廢,有機會就認真念書。雖然經濟環境不寬裕,但家庭教育的養成影響他很大。陳振興說,爸媽不識字但認真工作,借錢繳學費讓他讀書,兄姊雖沒有繼續升學,但他們都正向樂觀、與人為善,他笑說,家庭教育培養了我「鄉下人認真樸實的真性情」,因此,希望自己也有機會能夠積極幫助別人。
陳振興校長的求學歷程靠著清寒獎學金、成績優異獎學金與公費生制度順利完成學業,嘉義師院畢業後一路擔任老師、主任、校長等職,期間也完成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業,在嘉義縣的小學服務30多年。
「教育改變了我的一生,我也立志要做影響別人終身的老師」。陳振興表示,在他求學過程中遇到許多非常盡心的老師,像是自己從沒上過幼兒園,剛上小學時完全跟不上,被低年級老師留下來特別輔導,學業在二年級才後來居上。陳振興回憶說,那時候的班導師送給他一個達新牌書包,「它是我人生第一個全新書包,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書包,內心萬分珍惜,我一直揹到小學畢業。」
陳振興還細數各個時期老師對他的恩情,像是中年級老師關心瘦弱的他,常讓他多喝一瓶牛奶;代課老師不斷鼓勵他,讓他克服困難學會了腳踏車。看著這些老師,有著多元的能力,又積極進取,且具備關照孩子的用心,不僅改變了陳振興的人生,也讓他將老師視為人生的志業。
為了讓小朋友課後及假日有正當的休閒活動,並培養運動競賽的技能,陳振興在三層國小擔任教導主任時,積極申請教育優先區經費,協助棒球社團發展。原本不會打棒球的他,甚至害怕接球,但看到教練用心指導,便硬著頭皮和小朋友一起練習傳接球和投打,和小朋友培養出深厚的感情。
球隊初期,小朋友的常規其實不好、士氣低落,但在教練和陳振興的帶領下,孩子們越來越投入、球技進步快速,不僅練球準時、紀律嚴明,且變得很有禮貌,成績更從原本縣內排名25名,三年內就進入前四強。
「我們這個球隊既沒有棒球衣,連球衣號碼牌都是別針別上去,出其不意的竟打出好成績」。賽後球隊受到媒體報導與關注,也為三層國小在廢校前留下「最後棒球賽」的精彩報導和輝煌成績,甚至,當時中華職棒秘書長還特別鼓勵小朋友,送給他們球衣和職棒球員簽名卡。
除學校職務歷練外,陳振興校長還有參與中央與地方輔導團15年的經驗,深刻感受行政與教學相輔相成。陳振興說,能參與和擔任社會領域輔導團成員和召集人,與優質夥伴一起為學生努力是幸福的。
「互助成事、共學成長」是陳振興校長辦學的座右銘,在輔導團的夥伴關係,大家的無私奉獻、相互學習成長,對陳振興辦學歷程有很大的幫助。陳振興說,社會領域無所不包,舉凡本土、性平、人權都是社會領域範疇,是需與時俱進,且需要隨時關注社會脈動和變化的學科,老師們也要隨時自我增能,才能教學相長。
陳振興舉例說明,像是四年級的社會圍繞著「我的家鄉」,在嘉義縣各鄉鎮的鄉土教育特別作了「愛鄉土—家鄉100問」,透過編輯縣內18鄉鎮的家鄉一百問,將嘉義各鄉鎮的地方發展、歷史角度、地理位置,公民生活文化都編寫出來,十分具有特色,不僅讓小朋友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也學習用數位學習的方式,透過google地圖等來進行社會領域教學。
陳振興校長的領導風格是充分授權主任帶領處室同仁,體現「共享領導」的價值,讓主任、老師們都可以發揮各自擅長領域。「我很少干預老師,給老師們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陳振興表示,我是雁型理論的領導,強調的是團隊合作、輪流領導、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等內涵,只有建立大家都是夥伴關係,才能慢慢凝聚向心力,型塑團隊的力量,創造團更高的效益。
(新聞來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