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今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有望大幅成長35%,保德信指出,電動車價降價、電池成本價格逐年下滑,加上政策補貼,帶動電動車進入高速成長期,預期電池成本在今年達到高峰後,未來將逐年下滑,有利購置電動車溢價回本時間縮短,吸引更多消費者從燃油車轉換至電動車。
PGIM保德信全球新供應鏈基金經理人楊博翔表示,近2年因為全球原物料短缺,造成暫時性供需失衡的電池成本上升,不過長期而言,隨生產規模化與新技術發展如Tesla 4680電池、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等,有利於電池成本持續下滑。
此外,目前中國的寧德時代為全球最大電池龍頭,隨美國抗通膨法(IRA)獎勵電動車購置補貼,內容包括電池使用的原物料與組裝產地限制等,都將改變全球電動車電池產業的生態與生產成本,預料美歐電池組裝產能成長率將開始超越中國。
楊博翔進一步說明,納入抗通膨法案的補貼金額,能讓在美國生產的高效能三元電池成本,低於從中國進口用於中低階車款的磷酸鐵鋰電池,因此目前包括日本、韓國與中國寧德時代都有赴美設廠的計畫,也反映出抗通膨法案讓美國製造電池更具備成本競爭優勢。
除了美國外,歐盟在3年前提出綠色新政(GreenDeal),亦陸續推出一系列法案,以確保電池關鍵原物料與生產在地化,目前歐洲在地生產電池比例約四成,目標2030年將達到超過9成的高水準。
整體而言,楊博翔分析,由於車用零組件都有嚴格認證要求,加上寧德時代電池技術領先,因此寧德時代到美歐設廠仍具優勢,預料未來幾年非中國業者將受惠美歐法案而獲得更高成長性,而中國本土電池廠將進行整合,大型業者將走出國界至美歐設廠,除擴大成長性,也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 楊博翔認為,在各國推動能源轉型及獎勵政策下,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將從2021年的7.9%,大幅成長至2025年的32.4%,而中國電動車滲透率有望在2025年達到6成以上的高水準,同時美國、歐洲、中國的每年需求量將高達逾2000萬輛的水準,建議投資人透過布局電池、電動樁、整車廠等產業鏈,搭上電動車市的長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