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為什麼孩子總愛跑跑跳跳?心理師:嬰幼兒放電是本能,三歲開始才會乖乖坐好

Heho健康網/陳韋彤 2023.04.21 13:28

前些陣子藝人隋棠被鄰居指控孩子在家總是跑跑跳跳,雖然事實如何外人無法得知,但從此事件出發,想必爸媽都有共同的困擾:「孩子好像擁有放不完的電,無論多晚都喜歡跑跑跳跳,怎麼說都不會乖乖坐好,怎麼辦?」

當孩子開始能理解他人的話後,父母也漸漸開始對孩子有要求,希望他們能乖巧聽話、不要總是跑跑跳跳、吃飯安靜坐好等。但諮商心理師陳彥琪認為,依照幼兒發展需求,幼兒此時並非不願意聽話,而是有些要求可能做不到。以蹦蹦跳跳來說,幼兒一歲、兩歲時開始透過跑跑跳跳來消耗體力,此時的行為是「需要」而非想要。

陳彥琪進一步說明,就兒童發展的角度出發,孩子到能「聽話」的過程,大約分成 3 個階段:

  • 7、8 個月大:此階段開始會理解大人在說什麼,像是說到「抱抱」時會伸手。
  • 1 至 2 歲:雖然能理解父母的意思,但受到自我意識、先天發展限制,如小肌肉不發達、還不太會說話等,因此不一定能達到父母要求,或常以「不要不要」回應。在此階段最常情緒崩潰、哭鬧。
  • 3 歲以上:漸漸開始能聽話,達成父母的要求,擁有遵守規定的概念。

孩子 1 至 2 歲的常規建立與父母心態

步驟一: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家長實際面對孩子在夜深人靜時,仍一直蹦蹦跳跳個不停,到底該如何解決?陳彥琪認為,1 至 2 歲的孩子還沒進入幼兒園,每天不一定有固定的跑跑跳跳時間。因此就算父母已經崩潰甚至強硬要求他們躺下安靜,孩子還是得放電完畢後,才會感到疲累且願意休息,不如請爸爸媽媽們先去檢視孩子的運動量夠不夠,先解決根本問題才是重要的。

步驟二:減少期待與要求

而常規建立的過程,絕對不會順利,家長也難免心累,身為二寶媽的陳彥琪坦言,「家長最受苦、受難的時候,其實是在此階段。」因此她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此時可以停留在「初階階段」,也就是先教他們在生理需求上的常規,如餓了要說想吃飯、東西太燙要放下、味道不喜歡要反應等等,讓他們先學會明確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即可。

步驟三:善用陪伴及引導

否則父母一昧的要求、子女又總是做不到,家長感到挫折,孩子未必沒有感覺,陳彥琪強調,先降低自己的標準與期待,雙方都能減輕壓力。不只減少期待,父母也可以適時給孩子幫助,或者帶著他們一起做,以陪伴和引導方式進行。舉例來說孩子不願收玩具時,家長大多會感到很生氣,但如果爸媽可以退一步,與孩子一起收拾,多數幼兒都能做得很好。

直到進入學齡前(約 3 歲以上),才是最合適的常規建立的階段。幼兒在完成一件事時,可能是覺得有趣、喜歡所以想做,因此可透過集點、獎勵的方式來約定常規。陳彥琪建議,在約定過程中,父母要懂得尋找孩子的動機,並適時給予正向回應,且得同時向孩子預告,如果他不願意做,也得承擔後果,軟硬兼施的模式可更加推進幼兒的發展。

諮詢專家:諮商心理師陳彥琪

延伸閱讀: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