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退化,關節磨損嚴重,上了年紀就需要進行髖關節手術,然而未必只有老年族群才有關節問題,醫師指出,好比像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兒童,也可能會有早期退化的現象出現。
臺北榮總骨科醫師許逵翔透露,臨床上有遇過年僅 20 歲女大學生,因為熱愛跳舞,但髖關節只要一動就會疼痛,長期困擾著她,經檢查發現,是因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早期磨損。
髖關節發育不良恐承受10倍壓力
許逵翔說,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因為髖臼發育不全,造成髖關節不穩定,受力面積減少,症狀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 1.3,也是大多數髖關節退化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
其中輕微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比起正常發育的髖關節大約需要承受 2 至 3 倍的壓力,而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則有可能須承受達到 10 倍以上的壓力。小呈就是較為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引發髖關節不穩定,早期退化及關節磨損。
3D列印手術可設最佳轉動角度
有鑑於小呈喜歡運動,年紀又輕,臺北榮總髖臼發育不良治療團隊建議,以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來增加髖關節穩定程度及增加受力面積,減少未來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機會。
首先可將病患的髖關節3D模型印出,做出術前規劃,事先計算好最佳的轉動角度,相較過去的髖臼截骨手術,能夠更自由地進行髖臼的移動,且不傷及骨盆本身的穩定程度,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神經受損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醫師指出,患者術後一個月就能夠行走不需要拐杖,術後6週走路。3個月內完成雙側髖關節矯正手術,且進步到能正常走路,並能進行輕度的運動,也提醒對於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也能夠在骨科醫師協助之下恢復正常生活。
圖、文/謝承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