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立委陳椒華重批教育部 教科書審查制度再度失靈

品觀點/資深記者曹辛 2023.04.19 14:16

「土豆」到底指的是「落花生」?還是「馬鈴薯」?真的叫人神經錯亂。若用閩南語發音,「土豆」就是我們常吃的「落花生」。但是若是用國語發音,「土豆」就是大陸人慣稱的「馬鈴薯」。

台灣自從民進黨首次執政後,「阿扁時代」即極力推廣本土意識,尤其是教育方面更進行「教育改革」去中國化。强化台灣本土意識這本是無庸置疑,問題是大量去中國化及切割中國歷史的後遺症,使得不少2000年後的年青學莘,對兩岸歷史淵源的漠視;甚至習慣用語的不解。

近日即有媒體報導,康軒國一下冊的生物課本使用中國用語,稱馬鈴薯為土豆,引起社會爭議。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陳椒華針對此事即強調批判,土豆變馬鈴薯是文化偷渡再現,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制度再度失靈。

她提到在2022年3月時,她便曾就大量使用中國用語,並涉及性別暴力、性別歧視以及國家認同和統獨問題的市售學童工具書,向教育部及公平會進行質詢。

陳椒華表示,她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時,特別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土豆是甚麼?」,部長回:「是花生」。她向部長說明有教科書表明「馬鈴薯稱為土豆、土豆=馬鈴薯」,對於中國用語的大量滲透,潘文忠感到相當訝異,並且表示:「審查不可能通過」。

陳椒華指出,康軒為台灣最大文教集團,在2020年時,有媒體指出康軒為在中國發展文教事業,而矮化台灣,而這次的教科書事件並不是個案,在國小三年級下學期的教科書中,也有「青椒=菜椒」的情況。

陳椒華強調,國中小自然課程屬於通識教育,容易造成誤會的詞是可以避免的,對此她要求教育部應注意相關教材,未來學名、俗名等稱呼,對於我國常用慣用詞,若出版社有誤寫,請教育部要求出版商進行糾正。除了教育部應審慎檢查學童教科書外,隨著抖音或是影劇的影響,中國用語影響台灣學生,教育部也應注意相關教材,並且有所因應。

而對於稱馬鈴薯為土豆,引發熱議一事,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出版社是引用學術研究用辭典來編教科書,教育部將請出版社斟酌,改引用專為中小學生使用的辭典來編書。不過,有網友發現,教育部重編版國語辭典也有寫土豆是馬鈴薯。

潘文忠指出,重編版本就是集古到今、範圍廣泛,要提供學術研究用;國語辭典簡編、國語小字典,則專門供中小學學生學習,或是教科書編訂使用。這次出版社引用參考是研究型的重編版本,提供給師生教學不適宜,引用上確實要請出版社斟酌,出版社在重新檢視後提出修訂,教育部也會請國教院依照教科書審定原則審視。

「土豆」到底是「落花生」?還是「馬鈴薯」?説穿了,只是兩岸人民習慣用語的差異;但若是牽扯到「政治意識」的糾葛,簡單的「土豆」用語,也會變成複雜的政治問題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