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和113年,中央前瞻計畫,規畫將持續投入超過70億元,推行雙語政策,不過就有民間團體不滿,雙語政策牴觸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且指出政策配套不足,會影響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要求,暫停雙語政策推動和立法,民間團體發動線上表達意見,從14日上線到現在,已經超過6千人附議贊成廢除,教育部對此則回應,雙語政策,將會分年、分階段逐步進行。 「我們將在雙語國家及數位領域上,培養更多的本土人才和菁英。」 自從政府提出「雙語政策」後,各界反對聲浪不斷,戰火更延燒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由全教總以及多位學者等組成的「多語臺灣、英語友善」行動聯盟提案,批評英語,不應成為其它學科的指定教學語言,應該讓教學回歸專業,更直指政策有違「國家語言發展法」,發展多語國家的精神,建議暫停推行,這項提案上架平台短短4天,就吸引超過6千人附議,成為平台最熱門話題。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 侯俊良:「如果英語好,那、那就代表專業能力好的話,那其實很多英美的國家,不用到外面去求才,那我們認為說,這個政策推動下去之後,會變成弱化我們的一個專業能力,它也會讓英語的一個學習,不見得會、會更好。」 對此教育部強調,目前政策是落實保護和推廣國家語言的同時,也致力提升英語力,並在各級學校分年、分階段推行,而在第一線的教師則認為,政策太過理想化,學生英語程度參差不齊,一旦實施雙語教育,英語程度不佳的學生,可能也會放棄有興趣的學科,進而造成學習成效優劣「雙峰化」現象,讓政府想提升,學子競爭力的美意打折扣。 新竹市立成德高級中學國中部教師 曾化淳:「認識的朋友,基本上反對的占9成以上,覺得他會失去很多,平常可以跟學生互動,班級經營的機會,或者是失去很多,那一些學生他可能已經放棄英文,但是他不想放棄其它科的這一些學生,你會讓這一些學生連學都不想學。」 雖然教育部表示,雙語和國家語言政策並行,不過全教總也道出,在學生時間有限下,較強勢的雙語,恐壓縮學習本土國家語言時間的隱憂,兩項語言政策該如何平衡,考驗當局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