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虎尾镇 美股 劉文楷警察

縱谷學系列講座:科技下,人該何去何從?

中央社/ 2023.04.15 14:4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415 14:43:40)當科技各種程式都已經不再需要工程師來設計,而由人工智能來直接提供各種便利的科技服務,導致越來越多的工程師面臨失業的困境,當 ChatGPT 已經在大行其道,比任何人都還要理性,懂得展開大數據分析,那人還能做什麼,或者還需要做什麼呢?這是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的難題。

四月清明節連假後的週三夜晚,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辦的縱谷學講座,邀請到五位大師與教授共同齊聚在東華大學藝術學院的演講廳,探討「科技下,人該何去何從?」這個大哉問,與會師生快上百人,這是個知識的饗宴與學術的盛會。這五位教授分別是黃光國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林安梧教授(東華大學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教授)、黃崇修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陳復教授(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張蘭石教授(東華大學洄瀾學院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副教授),來談談在現代科技下,五位講者如何去思考和應對未來的世界?身為現代人的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場講座也邀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廖慶華教授蒞臨致詞,廖慶華教授現任教學卓越中心主任,他告訴大家如何面對ChatGPT是個重大課題,教學卓越中心已經在規劃並辦理各項活動,讓東華師生能儘快了解這個浪潮會對大家產生如何的影響,他並希望這個座談能引發同學的反思與成長。致詞結束後,廖慶華主任幫忙洄瀾學院致贈感謝狀給本場講座的教授,大家並合影留念。

「想請問各位教授們,你們平常有在使用科技產品嗎?」陳復教授擔任整個座談會的主持人,開場時,他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你如何不被科技產品迷惑或綁架?如果沒有,你如何做出一個平衡,因為大家都在使用科技產品?我們有什麼方法能保持自主性,不被科技產品搶奪自主權?」他希望幾位教授能從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出發,來讓與會者感覺到我們每個人與科技產品到底有著如何的關係。

五位教授不約而同從「哲學」為出發點,探討在 ChatGPT 當道的時代,身為人類的我們,該如何與其共存,並保有人類的價值。黃光國教授跟大家說他個人完全沒有在使用手機的習慣,這讓他省下很大量的時間,但他同樣提到現代人幾乎離不開數位產品,他還是有在使用平板電腦來處理事情。林安梧教授則表示,這個年代沒有人不使用科技產品,但是有分成主動使用或被動使用的不同:「知識是一種奠基於資訊之上的構造,你必須消化知識才能成為智慧,智慧則要用亮光去照亮。」兩位教授都表示使用科技產品,就要保有自主權,要做自己的主人,就要保有思考的習慣。

黃崇修教授則提出了一個概念。在現代的科技時代下,人根本的問題就是「情慾」,情慾分為情感和慾望,人就是要學習如何面對情感跟慾望,藝術就是讓你的情慾得到一個昇華。科技產品帶來人類直接面對這兩個問題的機緣,科技不全然是壞的,端看你如何去使用它。張蘭石教授更舉了自己使用科技產品的例子,剛好跟陳復教授透過 AI 製作的影片有所呼應,可見人已經無法避免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由此可見,各位大學教授都已經在善用科技工具來完成教學工作與知識傳遞,這無非也是一種與科技共存的榜樣。

兩小時的講座過程中毫無冷場,每位教授的分享都非常精闢且博大精深,他們談論 ChatGPT 帶來的改變,以及推測三十年後的未來社會,科技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而人類該如何應對呢?陳復院長首先表示:「ChatGPT不論如何的發展,它都只是在進行大數據演算,從中推理與估計,這個機器始終不會有意識,尤其沒有自性,儘管據說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而這個觀點已經無法成立,因為人工智能比人更理性,但人工智能因沒有自性,使得人只要做出自性能開展的事情,就不會被人工智能給取代。」他並覺得未來會有「廢人類」與「超人類」這兩種類型的人,前者完全被人工智能給控制,後者則在精神層面大幅演化,善用人工智能而不被人工智能控制,可省下很多時間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與會教授們都一致同意,只有保有自己文化的底蘊,才能從中展開創意,身為人類更要能發揮人的特質,其中不能沒有哲學思考的素養,更要不吝於發揮生命的溫暖,而不是沉迷於科技產品帶來的便利中無可自拔。黃光國教授特別希望同學要能意識到當前中西文化對抗與對話的浪潮中,人更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不要被各種媒體洗腦,輕易附和未經反思的觀點,更要放下心來深思,從中展開學術研究的契機,這樣才不會被時代給淘汰。最後,黃崇修教授更以一句自編的聯對來作結尾,融合現場五位教授的名字:「光復文化中國,有賴東華;蘭石林中有道,無非崇修。」贏得大家熱情的掌聲。

座談會尾聲,同學們積極舉手發問,絡繹不絕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的學生林兆中同學更在結尾時,向教授提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在思考的問題是說,為什麼教授可以想像三十年後的未來?智慧型手機也是十年多之前才開始普及化,從當時到現在不過十多年的時間,世界發生這麼大量的變化,那各位教授有什麼依據,該如何去預測三十年後的世界呢?」

林安梧教授對此特別表示,任何人都是用合理的推想去預測未來的世界,這就像是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因此,各種推測都只是依據現在的各項指標,看出其未來可能會影響到什麼層面。他並鼓勵大家說:「我在縱谷跨域書院授課,深感有些同學的腦袋確實很不錯,頗能深化開展學問;我們都得要面對生命的有限,才是開啟認識無限世界的大門。」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表示:「我們洄瀾學院的使命就是各單位通過博雅教育的實施,讓全校同學意識到結合經驗知識來展開博雅學習的重要性,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更希望在人工智能已經襲來的大環境中,我們師生能面向未來,共同通過心靈反思來突圍,替大學教育探討新的出路。」他期許東華縱谷跨域書院的師生能更多展開跨領域的對話和哲學的思考,共同在這個科技時代下成為一個富有文化深度且有溫度的人,用正面的能量來影響並改變社會。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