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放鬆真難啊!

優傳媒/ 2023.04.13 23:44

從小受的教育,以及在職場工作時,總是繃緊神經處理各項事務,等到年紀漸長,才發現日積月累造成的神經與肌肉緊繃,已成為慣性,最困難的反倒是如何才能自在放鬆。圖為蒙特克河邊的森林步道,是我們最愛的散步地點。(作者提供)

 

作者/林明美

 

數年前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將近5個月的生活度假,是我們一次全新的蹲點經驗。沒有搭配其他旅遊或特殊目的,只想在多年來不是讀書就是工作的制式人生後,重新開始補補生命課程,學習新的生活態度。

 

只是,第一課「慢一點,放鬆、放鬆!」。那,可真是超高難度!

 

腦袋和家一樣裝滿東西,只進不出,捨吧!

多年來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好像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也永遠有臨時發生的緊急事件。辦公室裡書本、報告堆的越來越高,家裡雜物只進不出,各式各樣的物品、書本,雜亂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因此,決定提早退休,計畫野放久經禁錮的身心。

 

第一步,家和辦公室大量珍藏的圖書,該怎麼辦呢?一咬牙,生命是階段性的,捨了吧!人生,不說好要重新出發嗎?

 

想到朋友開的優雅旅宿,書架上好像還有一大半空著,打個電話給朋友試試。沒想到,他們高興極了,一口承諾認養。沒幾天,那好幾百本的圖書,就在優雅的旅宿書架上等待與大眾結緣。看著昨日滿滿,今日卻空無一物的書架,心中略浮起些許感觸,但更多的卻是如釋重擔。

 

這次「捨」的經驗,帶來很大的震撼。多年來自以為重要,掛在內心的各種罣礙滿滿,難怪總是沉甸甸邁不開腳步,爾後要開啟新的人生,要能自在、放鬆,或許要先學習能捨吧!

 

但是,要捨的實在太多了,一時不知如何下手,第二步,換個環境試試吧!就這樣,來到島上了。

 

從走路呼吸開始學習

還是回到放鬆的主題吧。到底該如何做呢?活了數十年,心有千千結,身體也未能妥善照顧,一時很難開解,不如從外相著手吧!我們夫妻二人設定「主要」目標,每日享受陽光、空氣、水,走路一萬步,定時三餐、安寢,閒暇時間讀書、繪畫、寫作。

 

目標既已確認,執行「方案」時再隨天氣、人事等變化,隨緣安立。

 

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不由的手舞足蹈,開心啊!(作者提供)

 

其實,在台時就已經養成天天走路散步的習慣,因此,一開始執行起來,無論是「麥田小路」還是「河濱步道」,還算得心應手,也能記得時時深呼吸,腳程逐漸穩健,身體自然壯實許多。但是,這樣就是放鬆了嗎?為什麼心中還是常常糾結、雙手還是不自覺地緊握?認真執行「主要」計畫的老公疑惑了。

 

經歷多年繁忙且從不休息的職務生涯,臨退休前,長期受虐的的身心抗議了,老公這才體會到,一向以處理事務為優先的順序似乎需要調整一番,這身臭皮囊並不是當年身強力壯的年輕小伙子,而是被摧殘多年,需要好好照護,重新維修的二手貨了。

 

從觀察環境開始學習

他心態的轉變與認知,應該是來自夕陽特別美的那個黃昏散步時吧!

 

去程碰到鄰居閒聊時,鄰居讚嘆每日千變萬化的夕陽美景,老公不太認同的說:「河邊夕陽不是每天都一樣嗎?」。他是理工腦筋,認為太陽從西邊落下,是每日的必然。認真的鄰居卻搖著頭,非常不同意,不!不!夕陽景色天天不同,我們雖是當地人,卻永遠看不膩。

 

散步歸途,每日千變萬化的夕陽景色。(作者提供)

 

歸途正面對落日方向,快到家時,一路悶不吭聲的老公忽然發話:「原來是真的,彩霞和河水的色彩和形狀,一直變換流動……。」。啊!原來這位學理工的書呆子不信邪,兩眼一直盯著西方的夕陽求證,終於首次隆重宣佈他觀察的結果。

 

太好了!從那天起,老公學會觀察身邊景物。散步時,他注意到河水也會漲潮退潮,聽到隨風叮丁噹噹響的白楊樹葉聲,看到海鷗群聚沙洲等待獵物,注意到蘋果樹上果實轉紅,及天上白雲緩緩飄動成各種奇幻圖形。

 

島上沿河岸散步路徑,沿路可以欣賞河景、各種植物、動物生態。(作者提供)

 

野生的青蘋果紅了,不怎麼甜,但卻是做果醬的好材料。(作者提供)

 

這些原本是我經常留意的事物,過去在老公心中卻被認為只是枝枝節節,婆婆媽媽,他習慣於針對目標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途中美景多不屑一顧。這種態度,昔日處事時或有其必要,但退休後生命必須重新出發,被俗務蒙蔽的心靈必須解放,此時,觀察外界、認識自我,就成了一門不得不選的必修課程了。

 

藍藍的天,白白的雲,藍天白雲好時光,大家手拉手走向大自然,啦啦啦啦啦啦啦!(文字摘自台灣老歌「藍天白雲」歌詞,圖為作者提供)

 

散步途中,沙灘閒坐,觀察生態,感覺快樂極了。(作者提供)

 

自從打開心靈之眼後,散步時,老公步調似乎放鬆不少,也願意坐在沙灘石頭上,靜望水鳥覓食,潮水進退,在大自然老師的教導下,似有些許體悟。

 

從身體病痛開始學習

多年積習,到底非一日之寒,走路、觀察之外,似乎還需要點什麼協助才好。

 

機會來了!到島上以來,老公一直為五十肩所苦,看了不少醫生,各說各話,也沒多少進展。後來遇到一位台灣來的民俗療法治療師,因緣際會,教導老公一些肩部伸展動作,並告訴他,最好的治療就是自己勤做運動,下次見面,如果發現患者沒有認真運動,那就不必再找他了。

 

一向不怎麼勤快的老公,不知是被嚇著了,還是痛怕了,回家後居然痛下決心努力做功課,一日三回毫不鬆懈。要不單手對著牆壁,一點一點噠噠噠的上提,敲牆壁敲得像啄木鳥似的。要不單足後退,胸部前推,雙手左右分別後繞,好像芭蕾男星似的不斷舞動。

 

這項看來簡單,其實也不複雜的伸展運動,每日三次服用後,似乎大有幫助,五十肩的痛楚減緩,肩部也柔軟許多,老公的心情當然隨之大為放鬆了。

 

朱銘的太極系列。(摘自朱銘美術館官網)

 

再「鬆」一點、再「沉」一點!

只是,放鬆這件事,可真是天下一大難事。記得二十多年前,我隨著北藝大舞蹈系的年輕同學們,每週三次清晨練習太極拳。上課時,依樣畫葫蘆之餘,授課老師總是不滿意,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放鬆,同學們動作看來正確,但那鬆勁就是不足,尤其是從小習慣西方舞蹈繃緊拉直的基本動作,更是吃足苦頭。因此,老師調整每個同學動作時,總會不時敲著我們的肩、胯、手,提醒要再「鬆」一點、要再「沉」一點。

 

苦學太極拳2個學期,最大收穫就是瞭解放鬆大不易,因此,來到島上「學習放鬆」第一課雖只有少許進展,但也還能鼓勵老公和自己:其實我們做得還算不錯呢!

 

後來呢……?

有了島上將近五個月的放鬆經驗,您想,我們應該很懂得如何放鬆過日子了吧?非也!非也!一回到國內,又諸事纏身,很容易忘記剛學到的葵花寶典秘笈。

哎呀!看來要與自已的身心和平相處,是一個永不止歇的課題呢!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