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下改造後的雲林西螺國中餐服教室「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西螺國中是雲林縣唯一一所設有餐服教室的學校,每年平均有1,000人次以上的使用頻率。校方為滿足情境教學需求,在教室的窗簾上以文字傳達教學理念,但整體空間卻缺乏餐服教育的情境,像是缺乏教學示範區、實作區與試餐區混用、不符實際及專業的收納區。雖室外有著綠意庭院空間,但封閉的牆面以及網狀鐵窗卻阻隔了室內與綠意與日光接觸的機會。
教室右側教學實作區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野之建築以「整合情境教學使用模式,規劃開放式空間設計」的設計概念下,將靠走廊的牆面置換成整面的落地玻璃,將自然光帶入教學現場,增加空間通透感,並依教學需求規劃開放式教學廚房與情境體驗區。為了讓學生都能看見教學示範,特別在示範桌上方設置教學鏡面,讓更多的學生能從不同視角看到老師的示範。開放式情境體驗區則是讓學生們能在有著輕鬆舒適氛圍的空間裡,品嚐自己親手製作的餐點,既有成就感,也能和同學們一起互相交流,增進情感。
教學實作區域教學鏡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學實作區域教學鏡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思考教學使用行為下,設計團隊設計了開放式教學廚房與情境體驗餐服空間。且在原收納空間不符實際與專業操作下,規劃了教學示範區,配合使用者規劃物品放置空間,除了烹飪用具與設備外,同時為到此上課的校內外學生提供私人物品的暫存空間。而牆面上井然有序的掛鉤,除了可吊掛工作服外,亦可吊掛學員的私人物品,減少置物櫃空間的設計。
圍裙放置區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圍裙放置區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為了讓周圍綠意與陽光融合進教學空間中,設計團隊以大面落地窗取代了原本封閉的磚牆,引入校園自然景觀及陽光,而室內亦以綠色與灰色為主調,呼應了綠意及不銹鋼等金屬材質,而潔白的牆面以及淺色的地板則讓空間更為明亮,一掃原本較為陰暗的空間感。
教室外走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考量到空間改造前缺乏餐服教育的情境,且無明確的教學示範區,實作區與試餐區混用不明確的情況下,設計團隊將「焙室」依服務性規劃成「教學實作區」和「餐服體驗區」,以較低矮的牆面搭配中島做為教學區,也拉出了更多可行走的空間。而另一邊以弧形曲線及綠色木板為裝飾的中央吧台則為餐服體驗區亦為成果展示台,也成為設備收納櫃體讓空間可更完整運用。學員們可以在此展示烘焙的成品,或是進入座位區,不論是圓桌或是落地窗旁的座位區等,讓學員都能感受到彷彿如真實咖啡廳的氛圍。野之建築團隊也貼心地為師生特別設計了新的工作服,以淺灰色帽子和圍裙與空間中整體氛圍相襯,心境上也能更快速進入餐服或實作情境。
教室右側教學實作區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自108年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下,今年已進行至「學美.美學4.0」,致力於讓台灣校園能在功能性與美學兼顧的情況下,將校園學習環境導入設計思考優化使用經驗,並重新思考與定義教育場域的意義。讓設計進入校園,讓美感教育就能從孩子的日常生活開始!
教室左側餐服體驗區;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
編 輯/蘇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