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民間監督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聯盟」成立

台灣好報/Basuran 2023.04.12 18:31
新聞圖片

【記者 高鐿玲/台北 報導】為爭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簡稱「台美貿易倡議」)的內容,保障雙方民眾的勞動和環境權益,台灣許多勞工、環境及人權團體組成「民間監督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聯盟」(簡稱「台美貿易監督聯盟」),與美國總工會「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簡稱「勞聯—產聯」〔AFL-CIO〕)合作,共同監督「台美貿易倡議」談判。112年4月23日,台美貿易監督聯盟將舉辦「人權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研討會,邀請「勞聯—產聯」代表出席;台、美雙方民間的進步力量,將站在維護、促進勞動及環境人權的立場,聯合向兩國政府提出對「台美貿易倡議」的訴求。

我國現行勞動法令違反ILO基準,須法規調適

針對美國企業在「自由貿易」下,產業外移攫取廉價勞動力,造成美國國內就業機會減少、勞工收入降低;美國近年貿易政策的重要轉變之一,是在新簽署、商談的各區域及雙邊貿易協定中放入「勞動」專章,約定簽署各方的國內勞動法規、政策,須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制定、提出的「國際勞動基準」(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以防貿易夥伴因不正當的低人力成本獲利。「台美貿易倡議」的十一項談判主題包含「勞工」,即出自此一脈絡。

ILO卷帙浩繁的宣言、公約、議定書、建議書中,最核心、集大成的一份文件,無疑是1998年通過(2022年修正)的《工作基本原則與權利宣言》(ILO Declaration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ights at Work),規定了「結社自由和有效承認集體談判權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或強制勞動」、「廢除童工」、「消除就業與職業歧視」、「安全且健康的工作環境」,五項國家義務。依國內外許多勞工組織、學者專家見解,台灣現行勞動法令對勞工組織工會與工會協商、罷工的限制,以及未積極預防移工遭強迫勞動、限縮移工就業自由,均有違反ILO基準的疑慮;台美一旦簽署貿易協議,台灣極可能須進行法規調適。就此,勞動部次長王安邦去年12月5日赴立法院專案報告,表示「我國勞動法規均可對應CPTPP及USMCA勞動專章相關規定」,顯然與台美貿易監督聯盟有認知差距,令我們憂慮。

預防、救濟跨國投資侵犯人權並確保公正轉型

環境跟勞工一樣,常常也是企業為了壓低生產成本,進行跨國投資時犧牲的對象。RCA在台灣的工廠使用有機溶劑,既毒害勞工身體,也污染土地跟地下水。而近年,隨著愈來愈多台灣企業發展成資本、規模龐大的跨國集團,也出現台塑在德州污染水資源,這類「反攻」美國的案例。一個真正「高標準」的貿易協議,應該要能事前預防、事後救濟締約國相互投資造成的人權侵害。因此,民團主張在「台美貿易倡議」中,納入《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ited Nations 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經合組織負責任商業行為盡職管理指南》(OECD Due Diligence Guidance for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做為兩國企業必須遵守的規範;並針對跨國投資傷害勞工、環境的情形,提供受害者在企業母國尋求行政、司法救濟的管道。

另外,「台美貿易倡議」在「環境」這個談判主題下,列出的談判內容包含「經濟去碳化」。根據各國經驗,在邁向「零碳經濟」的產業轉型過程中,很常有所謂「褐色邊緣勞工」失去工作成為犧牲品。民團也要求「台美貿易倡議」應該包含「公正轉型」措施,在對抗氣候危機的同時保障工人權利。

「行政協定」違反《條約締結法》,不符程序正義

「台美貿易倡議」談判截至目前,行政院對外一貫表示進度順利,希望能在今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的經濟領袖峰會前全數談定;日前,更透露有機會就「關務管理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五項雙方已達共識的主題先簽署,並認定該簽署之文件為「行政協定」。

「台美貿易倡議」簽署之文件若真定性為行政協定,將違反《條約締結法》,不符程序正義。所謂「行政協定」按我國《條約締結法》第12條第1項,僅須簽署後送立法院備查。相對,「條約」依同法第8條,簽署後除少數例外情形,應經立法院審議通過。《條約締結法》第3條第1項規定,國際書面協定,「內容涉及國防、外交、財政或經濟上利益等國家重要事項」(第4款)者為條約。「台美貿易倡議」的11項談判主題若無涉「外交、財政或經濟上利益」,恐將顛覆世上絕大多數中文使用者理解的詞義。至於「國家重要事項」,行政院經貿辦公室2022年6月1日〈臺灣和美國宣布啟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新聞稿〉稱:「臺美雙方期待藉由『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及與利害關係人之持續互動,推進及深化臺美重要經貿關係」。或,假如經貿辦說重要不夠重要,蔡英文總統2022年8月18日臉書貼文,說「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非常重要的進展」,應足夠重要?

我國歷史上,截至目前共曾簽署12份貿易協議,均以(準)條約案送立法院審議,分別是:《台巴(巴拿馬)自由貿易協定》、《台尼自由貿易協定》(已停止),《台瓜自由貿易協定》、《台薩宏自由貿易協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台星經濟夥伴協定》、《台巴(巴拉圭)經濟合作協定》、《台史經濟合作協定》、《台貝經濟合作協定》、《台馬(馬紹爾)經濟合作協定》(未生效)。其中,除最早簽署的《台巴(巴拿馬)自由貿易協定》逕付二讀並交付黨團協商,其餘皆送委員會審查。除非,談判中的「台美貿易倡議」真沒那麼重要;否則想不出任何理由,最終簽署的文件不應送立法院審議。

最後,行政院截至目前,就「台美貿易倡議」進行的正式公眾意見徵詢,只有去年8、9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一個討論頁面,總共獲得33則留言,在平台上總共163件「眾開講」案裡排行第66,且對談判議題的說明極為簡略;以「台美貿易倡議」如此重大的公共事務,實在難稱滿足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原則。

針對「台美貿易倡議」,民團對行政院提出以下四點訴求:

全面盤點我國現行勞動法規與ILO國際勞動基準落差。

談判內容納入企業人權盡職管理與公正轉型。

遵守《條約締結法》,將「台美貿易倡議」談判最終簽署之文件,以條約案送立法院審議。

於「台美貿易倡議」下一輪實體談判前,對民間揭露更完整、具體之談判內容,並召開公聽會,讓公眾充分、有效表達意見。實體談判應含利害關係人溝通會議,邀請民間團體參與。(圖: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民間監督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聯盟」成立〉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