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又稱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症狀常受到外在壓力的影響,會反覆發作,雖然不具傳染性,但卻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醫師提醒,乾癬若未能盡早治療與改善,很可能會造成脫屑面積擴大,甚至不可逆的關節變形。
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婉若指出,乾癬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與型態,一般好發在手肘、膝蓋、背部、頭皮等易摩擦部位,其中有九成是屬於「斑塊型乾癬」,皮膚上容易出現紅色帶銀屑的斑塊。
其餘乾癬型態還包含「水滴狀乾癬」,經常在上呼吸道感染鏈球菌後而出現病灶;「紅皮症乾癬」則可能會造成感染、腎功能和肝功能受損、肺炎和充血性心臟衰竭;「對磨處乾癬」,一旦出汗或摩擦會讓症狀更嚴重。「膿泡型乾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會引起全身嚴重的發炎反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進展為敗血症,進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乾癬好發族群與合併疾病
李婉若表示,乾癬一般多是家族遺傳因素所導致,好發年齡從 20 歲至 30 多歲、40 歲至 50 多歲各有一個高峰,急性發作期還可能會從紅腫脫屑,甚至出現膿皰,十分不舒服。
一般輕症病友多數只有皮膚上出現小面積的斑塊,經常被誤認為慢性濕疹(牛皮癬)、出現在頭皮也可能被誤認為脂漏性皮膚炎。其實,乾癬影響範疇不侷限於皮膚,如果隨著病情轉至中重症,卻不盡早治療,很可能會讓乾癬部位擴大,甚至延伸到臉部或裸露出,影響到患者的容貌跟自信,甚至演變成乾癬性的關節炎、關節痛,或全身性紅皮,身體活動會受到限制。
另外,乾癬病患容易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問題、關節炎、虹彩炎等共病,因此絕不能輕忽。
乾癬的輕中重症治療方法
李婉若表示,乾癬是一種會跟著一輩子的疾病,無法真正根治,但隨著醫學與藥物的進步,病友能夠將乾癬症狀控制得與常人無異。對於有些病情嚴重的病人,發炎反應明顯較高,臨床也能根據不同的疾病程度,給予適合的藥物治療。
對於輕症乾癬病友,以使用外用藥膏為主。對於中症患者會以照光治療,每周需要暴露在窄波紫外光的照射下約 2 至 3 次,搭配全身性口服藥物或非類固醇的免疫抑制劑;但病友在長期服用下可能會有肝指數上升、血脂上升、高血壓、腎臟功能等問題,因此需要每 2 至 3 個月抽血檢查與回診監測。
治療的常見副作用與限制
李婉若指出,中重度乾癬病友如果經前述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目前也有機會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將病情控制得與常人無異,甚至還能進一步保護關節、預防惡化為乾癬性關節炎,同時減少損害肝腎功能等副作用。只是,少數病人如果有隱藏的 B 肝、C 肝帶原者或結核菌感染,仍需要定期追蹤。
生物製劑價格較昂貴,每年自費療程約落在 40 至 50 萬,目前健保給付已經通過,可以讓中重度乾癬患者申請使用,治療效果比較好,病人可以省下較多支出,加上生物製劑每 1 至 3 個月皮下注射方式治療,不必每周跑醫療院所報到,對疾病控制的效果與方便性都較佳。
李婉若分享臨床上曾經遇過學生因罹患乾癬,全身紅腫脫屑影響外觀,病灶佔據身體 9 成以上,為了要正常到校上課,常常把自己全身包得密不透風、連手套都戴緊緊的,經過傳統治療無效,後來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才得以改善。
另外還有一位果農因住在拉拉山上種水蜜桃,無法每周花二至三次時程到醫院進行光照治療,好在健保願意支付生物製劑費用,讓他得以每 2-3 個月透過皮下注射方式進行治療,疾病控制更穩定。
乾癬治療目標有望達百分百
到底乾癬病友如何評估可否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首先醫師會使用客觀指標為 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簡稱 PASI),依據病人乾癬病灶的面積大小、脫屑狀況,其所得到的 PASI 分數大於 10 分,則可被列為中重度乾癬者。
但如果後續治療分數降到數值 5 或 6,代表已經降低 50 % 的疾病程度,即可稱為治療目標達到 PASI 50%。對於中重症患者,若達到需要使用生物製劑的地步,目前已經有多種藥物可以改善症狀達 70%、90 %,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甚至可以達到 100 % 改善症狀的目標,讓長期穩控乾癬病況、預防關節變形的夢想不再只是空想。
病人可以根據自己對治療的期待,與醫師討論希望可以恢復的治療目標,一起追求皮膚長期潔淨、病況持續穩控。
乾癬應積極治療,勿迷信偏方調體質
李婉若提醒,目前乾癬的治療發展相較其他免疫疾病已經相當進步,可以選擇到適合病人藥物,但也有病人習慣到處尋求偏方「調體質」反而容易錯失治療黃金期,提醒乾癬患者應尋求正規治療,早日控制疫情。
文 / 謝承恩、圖 / 巫俊郡、黃懷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