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孩一出生就送加護病房,父親還沒機會抱孩子⋯一場兒童病房的照護啟示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04.09 09:00


若孩子生重病,你會怎麼做?其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爸爸媽媽,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生病孩子」的爸爸媽媽,學會給自己時間面對是很重要的。台大醫院兒童病房小朋友口中的「Karen阿姨」、台大公共衛生系博士Karen22於《摳摳手到打勾勾》一書中,分享兒童病患與家屬的日常,幫助讀者了解友善醫療的重要性,共同守護孩子的健康與治療。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剛出生就患重病

救護車一路鳴笛,用最快的速度孩子從其他醫院送來了台大兒童醫院。好小好小的孩子從車上被抱下來,車上還有驚魂未定的媽媽。孩子才出生5天,媽媽在一般的婦產科醫院剖腹產,新手媽媽還在調整自己的身體和孩子的新作息, 孩子忽然喘起來。婦產科醫師覺得不對勁,馬上叫了救護車往台大送。

急診後照了CT(電腦斷層),發現5天大的孩子右側腹膜長了一顆很大的腫瘤,可能有壞死和出血。急診做了緊急處置和洗腎,中間一度生命跡象很弱,急診兒科馬上急救,媽媽在旁邊捧著才剖腹產完5天的傷口,震驚到無法言語。

延伸閱讀:
他心跳剩每分鐘40下,竟撐到2週後才走⋯醫: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切片診斷以後,是神經母細胞瘤,對,5天的孩子,產檢完全沒有異樣,臍帶才剛剪斷五天離開媽媽子宮的孩子,得了神經母細胞瘤,孩子緊急處置之後馬上送進去加護病房。

主治醫師在這一系列很快的處置後,在加護病房外跟爸媽宣告了診斷和接下來可能會有那些治療。在那一刻,爸媽安靜到旁人都以為他們嚇傻了,一句話都沒有說,或者他們不知道能說什麼,冷靜到異常,但其實他們有聽懂。只是面對這一切來得突然,才剛迎接新生的喜悅,就變成可怕的災難。

爸爸後來才說了一句話。

「我還沒有機會,抱過孩子呢⋯⋯」是啊,剛剖腹後又是新冠疫情,直接從本來的醫院往台大送,送上救護車,又送到台大另一個病床上,媽媽也還在休息復原,以為後面多的是機會,怎麼知道連抱都還沒抱過一次,孩子就在他面前急救、送進了加護病房。

延伸閱讀:
孩子重病,她卻自棄差點輕生?過來人揭心聲:無敵媽媽要先放過自己

護理師和友善醫療團隊的個案管理師印象很深刻,他們和其他新生兒進了加護病房的爸媽很不一樣。每天短短的進去加護病房探視的時間,他們兩個很不一樣。

不像其他爸媽進去一直哭,或是抓著護理師問孩子大小事、生命徵象、好不好、有沒有改善,他們很專注在自己的孩子上。爸爸進去,帶著一本書,每天會念一則故事給孩子聽,不管這5天大的孩子聽不聽得懂,他說故事,讓孩子記得他的聲音;媽媽剖腹產的傷口還沒有好,但她說她不用坐輪椅進去,爸爸牽著她的手很慢很慢地走進去。

所以那一床的景象,就是專心念故事的爸爸,和專心看著自己孩子的媽媽,沒有哭泣聲,只有爸爸厚沉的聲音,和維生機器、點滴的聲音。

孩子稍微穩定之後,轉到一般病房開始做化療,因為COVID 的管制,也只有媽媽一個人可以陪伴。媽媽的身體還在產後復原的階段,她自己還在隱隱地痛著,卻得看著孩子開始接上很多點滴管線。媽媽心裡的難受,可想而知。她一直問自己,怎麼會產檢沒檢查出來,怎麼出生時自己也沒看出來孩子生病,是不是自己懷孕過程中做了什麼讓孩子生了病要承受這些折磨,她一直問自己。

她和友善醫療團隊的共照護理師說:「孩子生來,應該是要來享受我們給她的愛和幸福,怎麼孩子剛離開我的身體,就開始生病、受苦?」她在很深很深的自責裡面,但是她不敢跟爸爸說,她不知道怎麼跟爸爸說,為什麼她不知道孩子生病,她不知道怎麼面對爸爸。

新手媽媽已經很難,即便孩子健康出生,也會是全新的生活和調適,何況是出生沒幾天的孩子進了加護病房,又需要化療。共照護理師察覺了媽媽的孤獨和無助,主動和媽媽開了一個 Line群組,讓媽媽在病房陪孩子的時候,隨時有一個可以說話的地方。

媽媽漸漸地能夠體會,一旦斷開連著孩子和媽媽的臍帶那一刻,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了,小小孩的時候是,長大的時候也是。這時候媽媽的自責可能無濟於事,幫不了孩子太多。但在照顧的過程中,孩子因為不舒服一直大哭,白天也哭、晚上也哭,媽媽一直抱在手上,也要小心翼翼不要扯到點滴,但是怎麼抱著,孩子就是不住地哭。

是啊,才幾天大的孩子,長了顆大腫瘤,你叫她怎麼不哭?但其他床的孩子可能也在不同的治療階段,可能也在關鍵的時候,需要休息需要安靜,其他床的家長再怎麼能夠體諒,也漸漸地沒了耐心,哭的聲音 不止,其他孩子也沒辦法休息。久而久之,就和其他床的家長相處緊張,有了衝突,媽媽更是崩潰,覺得自己怎麼照顧不好小孩,中間護理師還幫忙換了1、2次病房,降低和其他人的衝突,也降低媽媽自責的壓力。

共照護理師嘗試跟媽媽說,就讓孩子哭吧!不舒服,一定會哭的,就讓她哭。之前孩子在加護病房的時候插管好幾天,插管了的孩子我們永遠會擔心是不是拔不了管,他們能不能自己自主呼吸,一旦幸運可以拔管了,她能大哭,就代表她能說她不舒服,反而不要擔心了。

但是因為怕孩子哭,媽媽一直抱著孩子,反而放不下來了。護理師很希望媽媽能試著把孩子放到床上,讓孩子習慣在床上打藥、護理。共照護理師和護理師說,孩子一出生,就送到下一個醫院,又到了加護病房,之前有1、2個月都在加護病房,出生抱不到幾天,母親連一次親餵母乳的機會都沒有,在加護病房每天只剩那1個小時的探訪,媽媽還每天從月子中心來醫院看,這是媽媽的補償心理,沒關係,共照護理師和兒童醫療輔導師會一起協助家長,做後面的情緒管理。

現在,先讓她抱吧!只要不要扯到管線,讓她好好抱著,總會慢慢 放到床上了,我們給她們空間讓她們自己適應自己的步調吧!支持媽媽的決定,想抱就抱,想放下就放下,只要她覺得是對自己和孩子最好的做法,我們就支持她、陪伴她。

媽媽是一直抱在手裡,放不下來。爸爸則是連抱的機會都沒有,唯一一次爸爸親手抱到,是孩子出加護病房要到普通病房的時候,爸爸用他的大臂彎,保護孩子從加護病房的病床上,挪到的病床上。共照護理師知道爸爸心裡也難受,於是讓媽媽在抱著孩子的時候,拍了很多照片傳給爸爸,讓在家等她們回家的爸爸,也有機會參與這些時刻。爸爸也在共照護理師間接幫助下,了解媽媽一個人產後獨自照護孩子的壓力,願意主動跟媽媽說,等她們出院回家,他會主動扛下照顧孩子多一點的責任,讓媽媽有機會休息。



媽媽和孩子的主題曲

音樂治療師也開始來幫忙,讓孩子開始聽一些音樂鈴聲、看黑白圖卡,給孩子感官的刺激。孩子在生病,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會走過這一關。音樂其實可以在安撫新生兒上起到很大的幫忙,新手媽媽只要孩子一哭,就會緊張,不論孩子有沒有生病都一樣,會急忙抱起孩子,混亂沒有規律的安撫。

選定會讓孩子和媽媽都安定心神的音樂,一旦孩子哭鬧,可以依著音樂的節奏律動,幾次下來,孩子會一起練習,在這個律動下安靜下來,媽媽也可以練習,在這個律動下,讓自己不要那麼緊張。不論是沙鈴、音樂盒或是海浪聲音等等,都可以當成安撫用的白噪音,緩和之後再輕輕地放到床上,輕輕拍著孩子,延續音樂的律動和平靜。重複穩定的音樂和動作,就可以轉移不安、躁動,可以重複直到穩定的狀態。

音樂治療師也建議,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時刻固定聽那個時刻的主題歌,可以讓孩子習慣作息,平緩孩子因為變動的環境(更換點滴管線、量體溫或心跳血壓)、或是變動的人(不同的護理師)可能帶來的壓力或緊張,洗澡的時候有洗澡的歌曲,吃飯餵奶的時候有不同的歌曲,這些背景音樂都可以幫忙孩子在心裡啟動一個mute的開關,蓋掉不安的點滴幫浦聲, 或是其他儀器的聲音。

在習慣化療的作息之後,媽媽的情緒才後知後覺地跑了出來。孩子生的不是普通的病,是癌症啊!媽媽開始回到原點,自責是不是當初不該生下她,讓她受苦。共照護理師也觀察到媽媽情緒的轉變,但並沒有壓抑媽媽的情緒,悲傷本來就需要走過一輪,接受這些重大的人生時刻,本來就需要走過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當時只是一切來得太突然,時間鈕卡在迎接新生的喜悅和送上救護車那個時候。讓媽媽走過吧!就讓媽媽好好地發洩,走完這5個步驟,我們就是陪伴,然後等她好了,再一起往前走。

孩子在化療中,也在往好的方向走。小小孩神經母細胞瘤的預後,可能又比大小孩好點,多了更多的勝算。但這對新手爸媽在接下來的旅途中,愧疚和自責,一定會重複發生,爸媽也會一再摸索,到不同的病程,他們怎麼跟孩子一起往前,在中間也會碰到很多質疑,周遭的親友會挑戰當時和現在做的所有醫療決定,每個人都是關心,但也都是壓力。

當時救護車來台大對嗎?
當時的急救對嗎?
是不是不要給這麼小的孩子化療?
要不要看看中醫?
要不要問問神明旨意? 
要不要放棄積極的治療,尋求另類療法?

這麼多的要不要,如果爸媽沒辦法同心面對,都會在你不自覺的時候壓垮自己。這時候自己也需要安心,甚至要知道在哪裡、哪些人你需要跟他們說話,怎麼找到自己的背景音樂,讓自己在這麼多噪音、關心下,找到自己照顧孩子的節奏,這麼多的決定,回頭看永遠都是愧疚感,我們只能跟孩子也跟自己說:

「危險的時候,不要放棄,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一次會比一次做得更好⋯⋯」

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爸爸媽媽,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生病孩子的爸爸媽媽,不論有沒有辦法攜手前進,或你必須一個人揹著孩子往前走,前面一定有光,沿途,一定有我們。

(本文摘自/摳摳手到打勾勾:那些愛與考驗的故事/重版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