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黃文博》我的品牌作業簿之最礙眼的那一步

愛傳媒/ 2023.04.09 05:30

黃文博》我的品牌作業簿之最礙眼的那一步

黃文博》我的品牌作業簿之最礙眼的那一步

    【愛傳媒黃文博專欄】最近眼睛有些狀況,到眼科診查,原來是進入老化狀態的水晶體與視網膜發生拉扯,導致異狀。

    自己揣想,這幾年把手機當書寫工具,動輒用手機撰寫長文自娛,眼睛聚焦於方寸之地,允為近因(嗯,這篇文章一樣在手機上寫成);遠因則可回溯至二十年前,開始替企業規劃品牌,其中有一個作業步驟造成過度用眼。

    我從來不直接製作品牌報告,也不貿然提出建議,一定先走調研分析過程。調查資料大多由企業提供,其它次級資訊由我和團隊夥伴一起翻找挖掘。雖然之後運用網路找資訊,比起去付費實體資料庫、窩在國圖、定點觀察、隨機訪談這些老方法方便得多,但為了確定資訊真實性,花許多時間做資訊驗證和比對,省了交通往返,卻多了視力付出。

    其實更傷眼的在資訊蒐集整合後。凡是執行過調研的朋友都知道,關鍵在判讀分析。我有根據情資做事的強迫症,不容許輕易跳過判讀分析階段,往往花掉80%的時間盯著螢幕上的一堆數據、報表、圖表,前後查核、反覆推理,試圖摸索出隱藏其中的脈絡因果。即使該份調查已經有執案公司的分析,我寧可抱持懷疑論、當參考、不當結論,以免被不周延的結論牽著鼻子走,或錯失更佳解。

    就這樣,一份品牌意見書,還沒構思架構,動輒耗費數十小時「醬」在情資裡,非得醬出汁、嚐到醍醐味,才肯結束思考準備工作。怎能不礙眼!

    疫情前,經人引薦替一家位於中部的女性事業做「品牌曝險報告」(礙於保密義務,詳情不表),近百頁的提報PPT背後是近百小時的情資判讀分析,這份耗時礙眼的過程全部沒有呈現在提報中,更不可能跟企業說來「討人情」嘛。企業聽到5小時的提報與討論,我除了酬勞,大概率還意外收穫了水晶體混濁。

    一個品牌案如此,二十載下來,大大小小的各色品牌案,若算上水晶體和視網膜的付出,ROI值偏低啊!

    我不改其志、仍然堅持蝸牛式的情資判讀分析,理由是:沒有札實的判讀分析,就沒有優質的觀點主張!

    欠缺觀點,策略不過虛應故事;缺乏主張,企劃不過紙上談兵。做策略企劃的幕僚、協力單位,給了企業主貧薄的建議,又如何期望企業做出好決策?依照我的經驗,大多數的觀點主張源自對情資的判讀分析,在解鎖資料的步驟蝸步龜行,絕對有必要。

    曾有朋友問我該如何精進企劃能力?我說先培養看數字的耐性,用力看,目光如炬地燒開數字表面的殼,剖開數字的肌理,抽絲剝繭般的找到脈絡。然後,你離觀點便不遠了。

    生成式人工智慧橫空出世,可以多少取代人力的判斷分析嗎?當然可以,問題在、一來AI在此領域要達到如人腦般兼顧線索分析和脈絡判讀,還有漫漫長路,二來人的腦神經會因有機器代勞而懶用遲鈍。所以燒邏輯晶片固然好過傷水晶體,我依然眼力漸傷終不悔,為依消得人憔悴。

    幹品牌相關行當,顧問也好、導師也好、教練也好,販賣內容是知識也罷、技術也罷、經驗也罷,若跳過或輕忽情資判讀分析這步,很難說服我相信能成事。身為品牌鑽研者的我,奉行的執業道德是:我不吃苦,等於企業吃虧。

    我始終以韓愈「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自勵並自律,從年輕時讀書總在內頁天地與行間空白處記述心得、一本書看畢往往滿紙筆記,讀得苦但識得深。到投入品牌服務時定神於數據、神遊於脈絡,看得累但掘得深。終於從常識換到知識、再從知識換到見識。同時,也無可避免地換來變濁的水晶體。

    我把因判讀分析情資而傷耗眼力這事,當成我的「品牌作業簿」的開章,其用意在提醒想做品牌的企業,記得詢問提供服務的人會花多少時間在情資上。也提醒做品牌的同業,品牌工作是件苦差事,不可輕鬆寫意。

    對那些輕鬆賺到品牌錢的人,我唯一羨慕的是他們都擁有一雙清澈透明的水晶體。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