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簡秀枝》「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整軍出發

愛傳媒/ 2023.04.08 05:25

簡秀枝》「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整軍出發

簡秀枝》「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整軍出發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是到了「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整軍出擊的時候了!

     隨著黃土水(1895-1930)《甘露水》的出土,「台灣美術史」完成最後一塊拼圖;上(3)月25日國美館舉辦的「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盛大登場不只「台灣美術史」的整理,告一段落,也因為黃土水在木雕、石雕領頭羊地位的確立,成為台灣雕塑界始作俑者,「台灣雕塑史」也開始建置,意義非凡。

    當爬梳完20世紀「台灣美術史」與「台灣雕塑史」,接下來就是回顧台灣走過解嚴年代,當時風起雲湧的台灣當代藝術家群,許多扛鼎創作,擲地有聲,是到了以「台灣當代藝術史」登台接棒的關鍵時刻。21世紀是台灣當代藝術家挑大樑、扛責任,走出國門,接軌國際,快樂啓航的時候了。

    正逢國立台灣美術館慶祝成立35週年,推出「時代記憶:國美 35 典藏精選展」,台灣當代藝術界精實「國家隊」,就成為該展的重要一支,與其說,時間巧合,不如說,時候到了。

    尤其,近些年台灣的國際外交,也有明顯突破,非邦交國家實質關係突飛猛進,為藝術文化的出擊,預鋪友善新路。

     「時代記憶:國美 35 典藏精選展」於本(4)月15日正式開展,由國美館展覽組組長黃舒屏,帶領相關研究員,從館內2萬多件的藏品中,遴選出各時期的重要藏品 ,作為4大系列的展出。其中「當代藝術的宣告與議題」系列中,把台灣當代藝術界精實「國家隊」,作了及時整軍,可望在該大展中,正式出列。

    展出的藝術家包括張照堂、郭振昌、楊茂林、梅丁衍、倪再沁、吳天章、陸先銘、陳界仁、張乾琦、陳順築、侯俊明、袁廣鳴、姚瑞中等代表性作品,令人驚豔,也期待不已。

     該主題區三:「當代藝術的宣告和議題」,在202 展覽室舉行,從4月15 日起,至 7月23 日,展期達3個月餘,可以讓民眾反覆品覽。

    國美館 1999 年面臨了從舊到新的身分變遷,就在此時,美術館以一個大 型藝術行為「引爆臺灣省立美術館」,宣告不破不立的時代挑戰,在美術館空間內外上下作出歷時50秒的爆炸性演出,當時擔任國美館館長的倪再沁,邀請知名旅美華裔藝術家蔡國強擔綱創作,留下畫時代印記。

    與此同時,美術館開始入藏臺灣當代藝術作品,並迎來了策展人時代與當代藝術展覽生態的轉變。

    鋪天蓋地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勇於直面挑戰舊制度、政治、社會、性別等禁忌,對於當下社會議題,以及現象,有許多主張宣告、批判及討論,相較於現代藝術,透過形式的革新,以建構風格的實驗,當代藝術更為大破大立,視野開闊。

    在創作工具的使用上,拓展更多元的綜合媒材、形式和題材,投入更多在社會議題和自我主張與意識型態的表達。

    該展區,聚焦國美館重要當代藝術收藏,除了扮演客卿角色的蔡國強 ,1998 年《不破不立—引爆臺灣省立美術館草圖》作品,寫下劃時代的紀錄,台灣當代藝術家張照堂、郭振昌、楊茂林、梅丁衍、倪再沁、吳天章、陸先銘、陳界仁、張乾琦、陳順築、侯俊明、袁廣鳴、姚瑞中等代表性作品,一次到位,可以完整呈現。

     國美館 2004 年面臨整修期後重新開館,2005 年以「青年藝術典藏」專案融入更多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創作藏品,臺灣當代藝術在美術館接軌國際藝術的推廣工作下,透過與國 外藝文機構的合作,例如赴國外展出,或者把台灣藝術,放到更大的亞洲文化脈絡下對照展出。

     加上 ,2007 年開始的國美館雙年展策畫機制與國際平台的啓用,也再次拓寬了國美館台灣當代藝術藏品的多元性。

     這次透過國美館當代藝術典藏品作為回顧,同時梳理策畫時代下,台灣藝術的核心議題和研究主題,包括「家園—離散」、「邊界—地緣 政治」、「生命政治和人道關懷」等。

    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一直以來,在文化溯源,和主體性上,對於歷史追求和反思,普世人文價值,反映在藝術的關懷上。台灣當代藝術的關鍵主題,正回應了該項需求。

   以下是「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在「當代藝術的宣告和議題」上,呈現的作品內容,概述如下:

張照堂(1943-)

     張照堂的《台灣-核災過後》攝影系列,一組共27張 ,畫面的驚悚,令人不寒而慄。

    其中,69 x 104 cm 共3張,而36 x 48cm 有24張,大小並陳。

     那是張照堂從2005年到2013年,以《台灣—核災過後》創作系列作品,是張照堂重返個人表現性與影像詮釋的精彩之作。

     該系列作品,不管在風格呈現,或表述軸線上,極具系列作品的豐富性與整體感。

    所謂豐富性,來自於張照堂對構圖、拍攝對象、視覺技術效果的多樣性嘗試。

    張照堂的整體感,除了強調風格調性的統一外,他總是透過「影像組合」,表述他的核心思想,從作品的猙獰狼狽,殘酷無情,凸顯了核災的殺傷力,他的反核、反戰,追求和平、歲月靜好的信仰,也呼之欲出。 

郭振昌(1949-)

    郭振昌以複合媒材創作《圖騰與禁忌-會議中心》,充滿反諷意味,撻伐偽善社會。

     《圖騰與禁忌-會議中心》採取圖騰,但圖騰所引申的規範,也就是禁忌。

    例如,聖人圖是道德良知的規範,是精神圖騰的至高象徵。

    然而,在那樣的象徵表面之下,所有與該規範背道而馳的想法及行為所衍生出的,成為禁忌。

    看似相對立的精神指標,卻是有著相同本質的一體兩面。

    郭振昌擅長以特有的粗黑線條與筆觸,勾勒

圖像,並與影像共置,表現出台灣半世紀來,混合又一元性的文化,形成一種具有台灣風格的強烈圖騰。

     與其說是圖騰,何嘗不也是禁忌,弔詭、矛盾、兩難,成為現代人與現代社會的共同病徵。 

楊茂林(1953-)

    楊茂林的《遊戲行為.爭鬥篇》(四連作),創作於1987年,充滿暴力暗示。

     1987年是台灣解除戒嚴法,那一年社會並不平靜,隨著長久以來被禁錮的群眾力量的爆發,深染行動主義色彩的街頭示威遊行,成為社運人士,用以突顯議題、民眾進行自力救濟的主要手段。

    紛亂的自由,所帶來的社會脫序,顯現在以肢體暴力、劇烈衝突來突顯抗爭意識的表達方式上。

    楊茂林的《遊戲行為:爭鬥篇3》系列,就是藉著纏鬥的人物及衝動、暴力的熱血氛圍,借喻當時衝撞體制的街頭抗爭運動,以及國會殿堂上喧囂、慓悍的肢體暴力。

     畫面上的人物,並沒有特殊的指涉對象,但總是在兩兩相對的抗衡中,爆發詭異的對立能量,他所要表現的,不僅是力量的角力,同時也是意識的對抗,揭露出力量角力/權力鬥爭一體兩面的時代現實。 

梅丁衍(1954-)

    梅丁𧗠於2000年,以複合媒材創作了《給我抱抱》作品,共29件,是五顏六色的國旗抱枕,可說是件軟性幽默,讓人笑裡帶淚,無奈又心酸。

     該作品中的國旗抱枕,自創作後的每次展出,都由「與時俱變」作些調整。

    梅丁𧗠藉由建交、斷交狀態的消長,影射台灣在國際社會缺席的主體與聲音。

     台灣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僅能依靠邦交國在此國際場域發聲的壓抑地位,創作了該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兩岸政治角力下,台灣險惡的外交處境,另一方面則呈現這種「抱抱」的虛無與不可信任。

     邦交國對台灣的「投懷」或「他抱」,非關兩造真不真心,只問建交條件合不合意、金援內容夠不夠豐厚。

     邦交與否,終究只是國際政經輪盤中利益交換的策略與籌碼而已。

倪再沁(1955-2015)

    身兼藝術家、美術系教授、美術館館長的倪再沁,還曾是媒體工作者。

     2015年因罹患肝癌過世的倪再沁,一生最特殊的創作成就是:觀念藝術作品《報紙計畫》,該計劃從1995年到2010年,他花了5年時間不斷嘗試、實驗,每一次都以相紙輸出,一式,紙本各5份,報紙系列的創作名稱包括臺灣雲報、沁報、沁果日報、愛ㄍㄡ報、愛ㄍㄡ報II、頑皮報等,堪稱怪傑。

     雖然藝術上有許多前無古人的創舉,在發生當下'常常只是藝術家偶然的直覺,或者因緣際會下,「沒有想那麼多」下的行動,就留下紀錄。

    該創作,最初的版本《也是原型》,是1995年印製的《臺灣雲報》。

    正如他在該報頭版所刊登的「臺灣雲豹競選總統宣言」裡的文字:「我們都沒有見過雲豹,不過我們都渴望追索雲豹的蹤跡。雲豹代表的,是過去歷史的美麗,未來努力的夢想。雲豹代表的是島嶼文化的當下尊重,環境生態是長遠的保育,雲豹是自然的、激情的;同時卻也是人文的、思考的。」

     當時倪再沁才40歲,年輕、浪漫,又是社會運動的積極分子,更是南台灣環境保育的先鋒。為了喚醒臺灣人的良知,大聲疾呼,希望大家不要被政治口號所迷惑,經濟利益所汙染。

    當時倪再沁推出「零號」總統候選人臺灣雲豹(副手為黑面琵鷺),更自掏腰包辦報紙,廣泛流通發行,以宣揚理念。

    在台灣解嚴的最初10年,倪再沁的《臺灣雲報》,顯現了種由革命情操轉化的無奈與幽默,比起民國初年于右任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壯志,倪再沁的革命強度,相去甚遠,不過,《臺灣雲報》作為一份由藝術家創辦的宣傳報,它從頭到尾都,像是真正的刊物,而非觀念藝術的文件或載體,頗具諷刺性。

    換言之,在《臺灣雲報》時期,倪再沁大概對把當成觀念去執行,並未產生藝術上的自覺。

     到了2000年的《沁報》,所有概念都完備了,一切形式語彙都精準到位,他完全模仿《聯合報》的編輯風格與版型(刻意「更像」一份報紙),裡面的新聞內容無論真假,全部都是與倪再沁有關的報導,乃至廣告也是。媒體是暴力,媒體是霸權,媒體也是最佳的神話製造機,倪再沁用《沁報》打著紅旗反紅旗,透過模仿,達到反諷媒體的目的。

    發行時,倪再沁還在臺北飛元藝術中心辦了「版畫個展」;從複製性而言,只要倪再沁在報紙上簽名簽版數,那麼《沁報》就是限量版畫,就內容看,那是一份以假亂真的報紙,最終以藝術去理解,整個辦報行為,都是觀念的執行。

     從《臺灣雲報》到《沁報》,那是由不自覺到自覺的藝術完整化過程,有這兩件作品,《報紙計畫》已經可以成立。之後倪再沁又辦了幾分報紙,如《沁果日報》、《頑皮報》等,都只是系列的擴充、變化與延續而已。

     逝別已8年,倪再沁讓萬丈豪情,化歸塵土,而他的辦報的觀念藝術作品,也在2015年納入館藏,倪再沁揶揄台灣媒體的老問題,迄今依舊沒有找到解藥,甚至變本加利,令人扼腕嘆息。

吳天章(1956-)

    素有「台客藝術家」的封號吳天章,錄像裝置、新媒體藝術《再見春秋閣》,有他一慣的台式幽默,熟悉老歌,懷舊回憶,油然而生。

    吳天章是台灣彰化,1980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投身油畫創作,早期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在台灣解嚴前後,兩岸領導人的巨幅肖像,極具政治指標性,見證大時代的變化,經典性十足。

    吳天章也迷上攝影作品,他巧妙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頗為吸睛。

     2015 年吳天章,參加第 56 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首次以個展形式,呈現「別說再見 ─ 吳天章個展」,極受矚目,該作品後來也在澳洲、加拿大、中國等國際展演舞台展出,極受好評。

    《再見春秋閣》是吳天章回顧並重新詮釋自己1994年攝影複合媒材作品《再會吧!春秋閣》,把舊作轉換成「一鏡到底」的單頻道錄像,透過虛實交替的「光學魔術」和「道具特技」,創造出變化莫測的嶄新視覺饗宴。

     由於影像始於《再會吧!春秋閣》的水手,臉部包著塑膠皮面具,穿著塑膠皮革質感的水手服,拎著吉他,隨著文夏(1928–2022)的《再會啦!港都》音樂節奏,輕快前行。

     但實際上,水手是在原地踏步,靠著地面以及背景的移動,造成行進錯覺,生動有趣。

     走過台灣殖民史的滄桑,背景畫幕上逐漸轉換,片中主角從水手、海軍、空軍,角色𨍭換過程中,有如魔術般的變換服裝,以及手邊的特效道具,整個影像,既懷舊,又困惑的詭譎氛圍中,熟悉老歌,以及當年俗艶服裝,勾起時代總體記憶,不可辨識且非常態的假面人臉,使觀者不知該如何反應,呈現吳氏獨有的時代幽默。 

陸先銘(1959-):

     陸先銘於2003年以裝置藝術形態,創作《近覷》,3件1組,把當時社會找不到人生方向與光明未來的民眾心境,作了表白,是反應現實,更是深層生命狀態的反思,深刻動人。

     擁有很好具像寫實功力的陸先銘,以藝術家莊普,作為模特兒。莊普小腹微突,把中年男人說不出的愁苦全寫在臉上,茫然失神,憤世嫉俗、愁怒鬱卒。

     陸先銘的具像人物畫,再配以「主拳在民」、「藏在我心」的走馬燈,把台灣受到國際政治及全球化經濟雙面夾攻下,處境艱難,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也深受其苦,尤其中壯輩看不到光明未來的艱困與憤怒,有了栩栩如生的深刻描摹。

    作品標題、走馬燈文字,以及實體人物,呈現呼應性的相對關係,既微顯台灣錯綜複雜的歷史與時代脈絡,也呈現藝術家對當代社會情境、生命狀態的反思,無情、無奈,又無助,希望藉以喚起社會關注。 

陳界仁(1960-)

    《帝國邊界II﹕西方世界》系列,是陳界仁於2010年,以新媒體藝術三頻道錄像裝置、文件呈現的作品。

     陳界仁以幾件父親遺物,以及殘存的紀錄影像出發,透過對文獻,及記憶中父親在世前說過的隻字片語,回溯與拼湊出父親的過往。

     例如,他為何當年會在美國於台灣設立的「西方公司」(1951-1955)中工作;美國對當時台灣政、經環境影響與控制的反思,並企圖從「人民記憶」觀點,對台灣歷史的一次「再書寫」行為。

     整部影片,約75分鐘,採取電影規格的編導製作,步調緩慢凝重,呈現出一種凝滯的時間氛圍,並以該製作把父親當年身處冷戰,以及戒嚴背景噤聲與失語狀態的壓迫感,予以表現,沈重悲憫,感人肺腑。

張乾琦(1961-)

    張乾琦新媒體藝術創作《囍》,是他於2003年,遠赴越南胡志明市,探索台籍男士娶越南新娘的經過,是台灣跨國婚姻、外配悲喜劇的濫觴,時隔20年,當時圓滿的配對下,兒女成群,許多外配子女已成年,散落各角落。但也有不少成了怨偶,迎娶後草草結束,或演生出許多感情財務上的糾紛,對簿公堂,時有所聞。

     20年的時間過去,台灣適婚年齡的的婚姻關係,還是問題多多,拒婚、不婚、失婚、悔婚的現象下,無奇不有,許多婚姻路上的坎坷崎嶇過程,讓人感觸良多。

     2009年張乾琦受邀參加國美館雙年展,當時的參展作品就是《囍》,展後即被收藏。

     長年奔波在美國紐約、奧地利的張乾琦,是台灣唯一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會員,超過30年的攝影生涯,出版過4本攝影集,包括以龍發堂精神病患為主題的《鍊》、反諷臺灣婚紗攝影生態的《我願意》、思索跨國移動時空轉換的《時差》以及揭露臺灣仲介越南新娘真相的《囍》,均是攝影行家珍惜收藏的名作。

      近期4度進入烏克蘭作戰地採訪與創作,勇氣感人,新作不斷。

     攝影,一直是張乾琦對周遭生活的行動與回應,具有相當社會意識,但真正感動他的還是影像。 作為一位藝術家,張乾琦以不同的方式反覆訴説故事。

    他不再熱衷拍攝單張好照片,而是以方法上的重複表現、潛在的疏離,以及明顯的連結,它,與他的作品「囍」、「鍊」和「唐人街」不可分離, 那樣的疏離感和被連結的渴望,都是來自一個異鄉人在異地的經驗。 

    對張乾琦而言,重複並不是重複兩件相同的事物,而是在主題上增加另一個層次,並以視覺的方法,增強觀者的經驗到極致。

   這回《囍》作品在相隔20年重新在國美館展出,也是台灣「外配政策」一個檢討、省思的機會。 

陳順築(1963 - 2014)

     已故藝術家陳順築的《家宅-四乘五立方》攝影錄影作品,訴說他對家的情感、眷戀,在時間推移中,面臨的變化,鏡頭娓娓敍述,彷彿是他對人世間最深情的回眸。

     家,始終是陳順築無法脫離的創作脈絡,以人為主體,在有形的居家空間中,產生無形的家族記憶,作為累績生命體存在的時間軌跡。

     陳順築在2006年暑假,面臨台北家宅的整修,透過攝影和錄像細膩的觀察紀錄,以黃色線條,由下而上劃破黑暗的無聲影像,看似工地被圍起的黃色警戒線,引人想像圍起空間內,正在發生的事件,由左而右揭開如同鳥瞰圖的序幕,那時候的黃色長型物件,原來是建築工程進行中最常見的測量尺規,暗示著在精準的水平垂直測量數據,創造了空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長達9分鐘單頻道錄影的水平移動畫面中,牆面上一層層被剝除的表面,卻隱藏著建構居住歷史的證據,比如說,老舊的管線、裸露的磚牆、斑駁的水泥、模糊的數字,四乘五公尺立方的房間,顯得處處充滿無限的歷史印記,而拆卸後的一車一車磚瓦、板材、泥塊等建築廢棄物,都成了陳順築最珍貴的寶物,成為4X5底片相機中,一件件值得令人留念的雕塑品,透過彩色照片與錄影裝置,再現了陳順築對於家空間的感念與不捨,也從中隱喻著創造另一個家宅歷史的起點。

    而《家宅-四乘五立方》系列甲,乙,丙,丁等4件作品,則以攝影呈現。

    同樣是2006年暑季,台北的家宅整修,所拆除的建廢棄物,以數十計次的手推車清運,過程中幾處四乘五(公尺)立方的房間,被逐一消解成四乘五(英尺)利方的垃圾單位,陳順築用數位攝影機和四乘五(英吋)平方的底片,數位輸出彩色照片,檢視了每處四乘五(公分)立方的灰飛與煙滅,就地「雕塑」著手推車裡四乘五(英吋)利方的空間想像,一個面目全非的屋宅身影,卻也是告別舊記憶的美麗新姿態,彌足珍貴。 

侯俊明(1963)

    侯俊明於1992年《極樂圖懺》,引起很大的關注。該作是侯俊明採用懺文式木刻版畫形式的第一件作品,8件1組。

    廟宇常用的「懺文」及佛家經書的「勸善文」雷同,基本是用來教化淑世,讓大眾可以依律禮拜,在慈悲法中薰習,除卻心中的惡念塵垢,洗滌累世以來的一切業障。

    侯俊明襲用了傳統善本懺文的典雅形式,卻在其中註記了看似隱諱,但實際上是離經叛道的顛覆性內容,他的「文以載道」承載明顯的「勸世」意圖,但勸的並非宗教的法喜智慧,而是鼓吹信奉赤裸裸的「性慾」。

    很明顯的,侯俊明把「性慾」當成自我救贖的信仰,他針對道統中,性禁忌的荒謬之處,進行揶揄與批判。

    侯俊明認為,情慾本是人類心靈黑暗與脆弱的一面,在他的認知裏,慾望的不能滿足是心靈業障的源起,畫中赤裸人體倒錯、矛盾的性別,不管意指同性戀或異性戀,以及靜默、茫惑的神情,正揭示面對慾望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掙扎與猶疑。

     慾望是肉體的本能,而肉體是靈魂的居所,靈魂和慾望,透過肉體而緊密結合,被衞道之士批評為離經叛道的侯俊明,積極主張的情慾解放,他說那是對自我的一種悲憫,藉著讓情慾纏結的心靈,可以解開枷鎖,得到救贖。該系列作品,赤裸直白,卻也發人深省。 

袁廣鳴(1965-)

    藝術家袁廣鳴在早期作品〈城市失格〉系列,以傳統相機的攝影方式,結合電腦技術,把不同時間的空間影像,重疊在一起,再去除掉畫面中的人和車,留下某種事物曾經存在的樣態,也呈現出時間的痕跡。 

     2007年袁廣鳴則以攝影數位輸出方式,創作《逝去中的風景– 八月》,延續影像消除的手法,先將枝葉掃描後,再經由電腦影像處理,除去葉子上的葉脈,給予觀者一種矛盾、扭曲的黑色幽默。

    雖然作品中的葉子,仍保有它們的外形與美感質地,但每片葉片的特徵,也因此被抹除。藝術家製造出一種奇觀現象,扭曲掉原有的現實,暗喻著全球化的今天,人們的共同處境,是你,也不是你。

 

姚瑞中(1969-)    

    當代藝術才子姚瑞中,能說、能寫、能拍、能演,又能策展、教學、藝評,沒有角色能為難他。2015年創作複合媒材作品《腦殘遊記- 臨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展現他整合古今的長才,在唯美的創作中,也不惜搏君一笑。

    姚瑞中在過去20年間,以《腦殘遊記》為主題,作了10件行為藝術代表作品,都在台灣或中國知名地點,進行的kuso行為表演,包括:

    1、《本土佔領行動》(1994)的裸體撒尿。

    2、《反攻大陸行動—入伍篇》(1994~96)的當兵。

    3、《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1997)的立正漂浮。

    4、《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的舉雙手投降。

    5、《萬里長征行動》(2002)的倒立。

    6、《歷史幽魂》(2007)的踢正步。

    7、《分列式》(2007)在小人國的敬禮。

    8、《玉山飄浮》(2007)的揮手致意。

    9、《萬歲》(2011)高舉右手吶喊。

  10、及《萬萬歲》(2013),高舉右手再吶喊。

    《腦殘遊記- 臨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可說是姚瑞中對自我創作的幽默回顧與再創作。他按先後順序順時針,龕入山水長屏之中,15連幅的畫面,位居中央的是姚瑞中本人正在捻著花、傻笑中;左下角畫了他的太座與女兒們,提著便當前來午餐,暗示年少輕狂的浪遊歲月,一去不復返。 

    該幅作品,以印度手工紙呈現,水性藝術筆,加上金箔,效果奇佳,尺幅達283才,相當可觀,成為姚瑞中在2015年的一大豐收,作品既古又今,既大眾又私密,遠看近觀,趣味橫生,令人莞爾。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