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俠客會客室》馬英九說錯了嗎?

優傳媒/ 2023.04.06 23:55

我們從解嚴後到現在,政治人物一棒接一棒、知識分子一波接一波,都想從统獨的二元對立中各自找到兩岸關係的解方;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平心靜氣、面對中共政權的有缺有優的現在和可能、轉好的未來呢?兩岸,別老情緒衝腦,正視現實,先做好國泰民安的事吧!(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前總统馬英九大陸祭祖十天。退位的平民百姓了,但前總統的身份還是讓他的一言一行被拿放大鏡來檢視,特別他講的有關兩岸關係的話題,一字一句都在台灣政壇和社會激起不小的波浪,甚而捲動對2024總统大選的衝擊。

 

馬英九講的是事實或是現實

總統就職前先得進行宣誓,誓詞是:「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

 

誓詞中跟他這次大陸行有關的是「遵守憲法」。馬英九此行在湖南大學和學生交流時表示,「我們國家」修改了憲法,定義「我們國家分為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好,我們來核對一下,我國憲法有關領土怎麼說?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1 條制訂的《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將中華民國的領土分為臺灣地區和大 陸地區,而根據條例中的定義,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核對結果發現,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馬英九雖然是退位總统了,他講的符合憲法規定的事實。馬英九的個性喜歡講話,又常不分場合認為要把話講清楚。他在多講了,而大陸在1983年憲法前言也提到「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不論是在台灣或大陸,在憲法上都屬於一個中國。」他多講的話也是現實。套句他很自豪的話:「兩岸的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

 

不滿意,那就找方法、解問題

民主政治的可貴是人民有言論的自由,也可以用選票決定國家的自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固然明訂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但中共政權在談到兩岸统一時也沒忘記提醒「寄望於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

 

《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生存在台灣的人民在國家認同上面臨的中華民國、台灣或是中華民台灣的歧異。陳水扁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蔡英文總统說的「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她的國名叫中華民國。」侯友宜說的「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台灣是我們的家。」這些話一出國門,走上國際舞台,就會發現它是矇著眼睛的自嗨。但為甚麼會這樣?中共對中華民國不够包容也是主因。

 

維持現狀,建設性的模糊     

人性很討厭模糊,但建設性的模糊卻是人類很大的智慧,它曾在古今往來的歷史中解決過不少對立的困境。

 

中華民國在台灣也好,中華民國台灣也罷,兩岸今天面臨的維持現狀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它的困境緣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我無你」,以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而這種兩極對立的延長賽,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種問題遲早是要解決,但我們這些四十歲以上的人,雖然都有資格參選總統,但實在不能過份自認聖上英明,每天急者想替我們的下一代解決统獨困境。開明一些,替他們累積更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源,以為他們開創更多的選擇權吧!別自我庸人自擾,又替他們畫地自限。莎士比亞在《第十二夜》說:「年輕人有時比年長的人聰明。」兩岸這些年長的不用那麼著急了!

 

未來國家主權的正當性在於生存在台灣的人想要行使民族自決權。「政治民族是經過想像而來的共同體,除了建立過去的集體記憶、現在的共同經驗,更要建構未來的共同願景。」淡大教授施正峰說:「民族的認同是可以經過選擇而取得。開明的台灣民族主義者應該會接受政治民族的定義,也就是如何將多元族群塑造為台灣民族。」

 

具體而言,台灣邁向民族自決的首要工作,就是透過對話、協商,來解構、建構、重構大家都能接受的民族認同,而這在本省、外省、原民等多種族群並存的台灣,是件耗時費力的大工程。

 

台灣最大的試鍊在自身內部

台灣有關於兩岸和统獨的議題產生的另一亂源,來自於黨政不分。總统是國家的總统,他要遵守憲法行政,政黨才能容許有不同於憲法的主張。總统兼任黨主席已非民主政治常態,在總統府也講黨主席的話,社會內部豈會有共識?

 

我們最大的試鍊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台灣人自己。施正峰丟出了一個我們必須捫心自問的大問題:如果中國民主化了、經濟發展的程度追上台灣了,我們是否就要與中國結合為一個國家了?有多少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正視現實,國泰民安

兩岸關係既然說是兩岸,所以不只台灣的政府和人民要正視當前的事實,大陸的政府和人民也要冷靜務實地面對。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兩岸關係敏感、複雜,又涉及國際事務和地緣政治,格外要仁智兼備。

 

蔡總统和美國議長麥卡錫五日會談地點是在「雷根圖書館」有意義的,中共不能忽視。對美中台關係來說,雷根總統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在美中簽署了《817公報》之後,雷根總統訂下了「六保證」:不會設定減少軍售的時程,不會要求台灣與中國做談判,不會做兩岸間的調停者,對台灣的法律地位立場沒有改變,不會修改台灣關係法,不會就軍售議題徵詢北京的意見。

 

這六保證一直都是美國的一中政策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後來也經過國會的決議案而「成文化」。同時,雷根總統還訂下了一個內部的備忘錄,指明:對台灣的軍售武器等級和數目,都是依照中國解放軍的威脅程度而定。中共談兩岸關係得思考「六保證」的現實。

 

台灣要面對的現實則是,我們從解嚴後到現在,政治人物一棒接一棒、知識分子一波接一波,都想從统獨的二元對立中各自找到兩岸關係的解方;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平心靜氣、面對中共政權的有缺有優的現在和可能、轉好的未來呢?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够客觀面對台灣民族自決中現存的多族群並存的事實,以及其中必須公平正義對待的諸多政治、土地、經濟、文化等等的權利呢?

 

兩岸,別老情緒衝腦,一不順意,就相互戴帽子,也別再胡亂塗抹顏色了。正視現實,先做好國泰民安的事吧!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