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信誼幼兒身體動作大調查29日發表

大成報/杜忠聰 2023.03.29 17:57
新聞圖片

[大成報記者杜忠聰/綜合報導]據信誼基金會最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台灣2~6歲的幼兒經歷這段新冠疫情,體力和身體動作能力明顯變差了。參與調查的幼兒園老師們認為,疫情讓孩子的活動受限,戴口罩、居家時間變多並以靜態活動爲主,特別是花在3C的時間明顯變長,影響了幼兒的社交與活動力,連帶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學習效益。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表示,疫情發展至今,雖然隔離政策逐漸解封,孩子因疫情受到諸多限制,體能活動也大受影響,對發展與動態生活影響深遠。信誼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每年進行一次的育兒大調查,選擇「運動」主題。分別針對家長和幼兒園教師,進行2~6歲幼兒身體動作能力調查,透過家長和幼師的觀察與評估,深入了解大疫三年之中成長的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現況與受到疫情的影響。這項調查在2022年11-12月間進行,共收到6,200份父母有效問卷、以及2,337份年資三年以上的幼兒園老師問卷。這也是台灣首次針對2~6歲幼兒進行身體動作能力的大調查。信誼已將這六千多位父母對幼兒的動作發展現況觀察,依孩子的年齡彙編成「2~6歲身體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表」供父母參閱檢核,掌握並促進幼兒的身體動作發展進程。


研究發現1  幼兒的身體動作能力是隨年齡自然發展的,家長要積極但不用緊張


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夠靈活自主活動,或是進行各式運動技巧,都需要依賴「基本身體動作技能」。幼兒的基本身體動作技能分別是:穩定性動作技能、移動性動作技能、操作性動作技能。信誼這項調查分五個年齡層,針對三個面向的能力設計了情境式量表,幫助父母觀察、填答。結果顯示,孩子的身體動作表現,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不同年齡的幼兒,三種動作表現都會隨年齡達到顯著的差異和水準。調查驗證,孩子的動作能力是隨著年齡成長而逐漸成熟的。調查也發現動作純熟度隨年齡增長並不受性別影響,但家有手足的幼兒動作能力發展優於獨生子女,顯示「玩伴」對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力。信誼已將六千多位幼兒數據彙整成「2~6歲身體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表」,提供家長參考。家長對照之際若發現部分動作能力發展稍慢,不必過度緊張,給孩子學習的榜樣與多練習的機會,用經驗豐富技能,便能趕上。


研究發現2  八成以上的父母認同:運動能促進孩子體能、認知與情緒發展


在這次調查中,超過八成的父母都認同運動有助於孩子在健康體能、認知學習、情緒人際的成長,特別是對情緒與人際關係的影響,高達97%的父母認同運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挫折忍受力、社交技巧,還能穩定情緒、讓心情變好。調查也發現,幼兒的整體動作能力發展,會隨著父母對這些觀念的肯定與支持強度而上升。但也有28%的父母不同意運動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如流汗)才有功效、24%父母擔心孩子進行運動時容易造成身體受傷、21%的父母認為當孩子精力過剩時應該限制孩子的活動量。


 


研究發現3  父母越積極參與、鼓勵,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表現越好.


調查發現,親子居家運動頻度與強度都不足,進行中度以上活動的孩童和家長都不及半數。雖然40%的父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對孩子的運動參與態度卻是積極的。65%父母經常陪孩子去運動、60%父母會在假期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不過會主動帶孩子運動的比例就稍低(47%)。74%父母會經常鼓勵孩子去做運動,但發現孩子動作技巧不對或不足時,有30~50%父母並不會進行指導。進一步分析,孩子的動作能力與父母鼓勵、安排有顯著的正相關,越是積極參與、鼓勵、安排孩子體能活動的父母,幼兒的動作能力表現就越好。顯示父母角色和態度是幼兒動作能力發展的重要助力。


研究發現4  幼師觀察:疫情之後,幼兒身體動作能力與體力表現衰退


受新冠疫情衝擊,幼兒園因防疫措施及幼兒確診等時有停課,影響幼兒作息和學習活動型態。從2,337位幼師的日常觀察發現,疫情之後孩子的體力與整體身體動作能力表現明顯下降,三種基本動作能力表現也都變差,特別是需要多練習的操作性動作最明顯。疫情嚴峻時三大因素對孩子的身體活動參與影響最大,包括幼兒長時間戴口罩影響人際的交流互動(71%)、孩子接觸3C時間變多(68%)、居家時間變多使動作練習不足(59%)。


疫情間幼兒園的課程安排受到影響,84%幼師是自行安排課程和活動,對於執行身體動作課程的阻礙,以資源不足的問題最為嚴重。72%老師認為參考資料不足、56%認為設備和器材不足、53%認為自己對課程執行力不足,幼師需要更多的支持。


呼籲1. 爸媽積極參與,多練習,適時指導


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主任王宗騰教授,以多年幼兒體能理念推廣和實踐的經驗,建議家長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孩子發展階段的重要動作技能,一方面也要有正向積極的教養態度,鼓勵孩子多練習,並在練習時掌握機會適時給予指正。「家長不用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指導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的動作或姿勢怪怪的,例如同手同腳,只要把手、身體和腳的動作拆解,很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裡,並幫助孩子修正。」王教授建議若真的找不出問題指導,可以減低動作的難度練習,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能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他強調:鼓勵、指導和練習,是促進幼兒動作發展的三大要素。


呼籲2. 運動分齡遊戲化,適齡適性做對運動


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洪聰敏表示,運動與大腦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大腦「前額葉」主管了「執行功能」,執行功能好,可以抑制衝動、維持專注力、提升記憶力、增加認知彈性來調節情緒。運動是促進孩子執行功能發展的重要途徑。他建議家長順應各年齡的發展特質,運用不同的遊戲策略,便能幫助孩子動出好腦力。洪教授建議2~3歲基本動作初始階段的孩子,可以結合故事情境玩身體遊戲;4~5歲的孩子動作慢慢熟成,可以增加速度和規則變化,提升運動樂趣和能力學習;6~8歲的孩子大部分動作已精熟,可著重手眼協調和體化認知,配合孩子認知與動作發展歷程來進行體能活動。洪教授強調身體遊戲不但能同時促進孩子的認知與動作能力,還可以依發展的需求,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每個年齡層孩子都有不同發展目標,家長在陪伴孩子遊戲時,加入不同元素的變化,結合認知的變化,只要有充足的學習機會,孩子就能在經驗中逐步掌握動作技能。


呼籲3. 政府、家長、老師,攜手支持幼兒運動,守護孩子成長


面對疫情後幼兒體力下降的趨勢,對幼兒園教育現場來說,是亟需政府、師資培育機構重視的議題。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陳淑芳建議,可以從增強師資運動遊戲指導專業知能培育和擴大公共資源投入並進。相較歐美幼兒園每日至少一到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台灣幼兒戶外大肌肉活動時間明顯不足。她呼籲各地方政府增設戶外共融遊戲場域、提倡社區性幼兒運動社團、建置更多教學資源庫來支持幼兒教學和運用。透過公共資源軟硬體的增設、鼓勵,提升幼兒運動機會和意願,進一步支持全家全齡進行互動式身體活動,不僅可以暫時拋下手機、建立運動習慣,更可增進親子互動關係。幼兒運動推動,需要家庭、社區、學校和社會一起動員,才能建構整個動態的運動環境。


信誼推出系列服務,陪伴親子一起開心做運動


信誼營運長廖瑞文非常感謝熱情參與調查的父母和幼師,提供寶貴資訊幫助大家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成長所面對的挑戰。生命是一個有機體,牽一髮而動全身,運動對孩子的身心影響這麼大,成長學習上,需要給予環境,更需要榜樣。繼調查後,信誼推出系列服務回應大家的需求。包括邀請專家撰寫專文回應,編製《123,動起來》特刊免費贈送給家長、幼師;將調查呈現的結果,依孩子的年齡彙編成「2~6歲身體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表」供父母參閱,掌握孩子的發展進程;邀請專家編創「1234動一動」體操,融入多元的穩定性和移動性動作技巧,供家長、幼師隨時可以帶領孩子做運動;舉辦親子運動會(4/8-4/9),將幼兒比較不熟悉的操作性動作技能等融入遊戲,透過示範帶領讓親子體驗後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並將自五月起為父母(幼師)舉辦系列線上和實體專家講堂,帶領親師深度認識身體動作發展與實務。


信誼系列服務~


查看「2~6歲身體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表」http://bit.ly/3JR35PY


免費索取《123,動起來》特刊 http://bit.ly/3nmtixd


跟著「1234動一動」體操來運動http://bit.ly/3LvV18J


親子運動會報名  http://bit.ly/3JHz0kF


專家講堂報名http://bit.ly/3FSPUf4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