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文隆、詹士慶/台灣高雄-廈門聯線報導
台灣柴燒陶藝自1980年代開始掘起,初期窯燒方式也以傳統蛇窯、或磚窯柴燒為主軸,不管是手作陶、拉胚、上釉均以磚製柴燒的作工為硏製方向,風格主要以陶為主,瓷的運用上則較為稀少,所以台灣的柴燒陶藝是一邊順者時勢走、一邊創造自已的文化創意。
台灣柴燒陶藝煌璽窯燒作家何文勝說,柴燒雖是古老的製陶方式,近年在台灣,新進及設計耐高溫的柴燒窯,已成為製陶的藝術主流技術,讓許多的陶藝家創作家在科技及柴燒知識交流下,不管在土料的硏發配製,手作或拉胚技術的創新,人材美學的培育,許多不同以往的藝術美學作品,承現在大家面前。
何文勝說,柴燒是在密閉空間中,利用有機物質做為燃燒材料,在高溫達1000度至1300度以上,在一定時間內,利用氧化、或還原的方式,讓矽土產生燒結,利用土料中或釉料中的無機鹽類或金屬離子產生致色的元素。
每次柴燒的燃燒材料不同、外在氣侯環境不同、土料不同、胚器擺放位置不同、窯內的設計不同,窯的使用年限不同,燒窯的時間、溫度管控不同,產生的結果作品也自然不同。
2023年3月底,兩岸已陸續開放部份直航、及小三通,廈門台商也看好台灣柴燒陶瓷藝品的復甦機會,已有台商回台收購名家作品,準備再創台灣柴燒在中國大陸的藝術文化商機。
以上圖照由何文勝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