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寒流侵襲,花蓮中南區剛定植的西瓜苗受損嚴重,農民不但得連番補苗,還遇上瓜苗全臺大缺貨,為了預防風險,有農民開始培育自有小型育苗場,連續低溫也造成,協助西瓜授粉的蜜蜂大量死亡,且大面積露天的西瓜田,實在很難做到全面防寒,究竟如何做才能從田間管理,或栽種對策上去做因應,恐怕就是花蓮大西瓜這項傳統產業,未來的考驗。 冒著冷風,把一株一株剛長出來的西瓜藤,用竹籤固定,以後方向才長得正確。 瓜田工人:「到時候(瓜藤)交叉很麻煩,到後面的時候就不用再壓竹籤了。」 另一頭則有婦女逐株掐去西瓜藤心,一列有600株西瓜藤,20多公頃要處理10多天,種西瓜原來「工很粗」。 瓜田工人:「摘這個(藤心)啦,它的心摘掉才會長大棵。」 花蓮縣是全臺西瓜最大產地,種植"華寶"品種的大西瓜,每顆約有25臺斤,最大可以到30臺斤,每年二期種作面積近1500公頃,光第一期作就可以生產,3.6萬公噸大西瓜,沒瓜苗等於一開始就有危機。 鳳林鎮西瓜農 詹文廣:「怎麼說影響,(凍傷)瓜苗的我都要重種過,就沒有苗嘛,沒苗不得已一直等等天(氣),要花錢但還沒辦法花下去,沒東西可以買。」 沒有西瓜苗,返鄉接棒種西瓜的青農,就只好自己想辦法營造培育溫室。 返鄉青農 鍾敏芳:「就怕天氣不好,今年就遇到天氣很不好,準備的西瓜苗整個都補光了,我準備了差不多6千多株,(今年這樣再補用掉多少),補掉差不多最少也有5千多株了。」 但雪上加霜的是,補完苗3、4月進入西瓜授粉期,目前仍不時報到的低溫,也讓蜂群一下子死了不少。 養蜂農民 鍾仁芳:「現在冷蜜蜂我看死掉很多,牠也會怕冷,我本來有(養)10多箱,現在死掉剩下5箱而已。」 壽豐鄉農會總幹事 黃啟祥:「西瓜的部分它很重要的一個時間點,就是授粉的時間,那如果今年的這個天候,還有這個蜜蜂減少的情況下,那農友就必須要用人工的方式,去做授粉,那相對的這個也都是增加農友,很多很多的成本。」 花蓮大西瓜曾在105年、108年,和109年等都經歷過雨害,今年1月開始又面臨寒害,由於大面積種作的西瓜,沒有什麼全面物理性防寒的辦法,花蓮農改場就建議農民,以晚種來避開風險。 農委會農改場花蓮分場副研究員 王啟正:「(晚種)都有正面的好處,不管是梅雨期,晚種也會躲過那個接下來的,4、5月的梅雨期,就是它開花的時間,不會在下很大雨的時候,那如果開花碰到很多雨的話,它也不容易著果。」 然而晚種也有難度,加上農業現場缺工,若要整體調整需要更多配合。 鳳榮地區農會總幹事 黃榮和:「其實說是瓜苗的問題,我們(農民)要訂瓜苗,育苗場它用排的,它的人也沒有那麼多,你說1天它要育苗可以育1萬株,你要排幾十萬株的瓜苗,你要等時間。」 地方推動大西瓜產業,希望未來積極去整合育苗商,瓜農和農業改良單位等多方協商,在最好的時間作業,加強田間防禦力,為氣候變遷下的地方農業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