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是凝聚整合呢,還是激化分歧?—有感於史哲部長關於中正紀念堂的談話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有記者追問我,對史哲部長的中正紀念堂談話,有何回應呢?
雖然那的確是中央部會的主管事務,但,我現在的工作,似乎也不能不有所回應。
夜裡忙完了工作,乾脆寫點自己個人的想法吧!
文化部長史哲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做了初步的盤點,透露了一些重要訊息,很值得注意,也值得肯定。我個人覺得,這或許是另一種思索的起點。
第一個值得注意的,史哲部長雖然到明年總統換屆,大概任期只有一年多,但他至少也在面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議題。這議題不討好,但以一位綠營的文化部而言,他的基調至少沒那麼粗暴了。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在史哲部長的談話裡,他區隔了「有形的轉型」與「無形的共識」兩部分看問題。十多年來,有形的轉型進展不大,但無形的共識,則有收穫,那就是「去個人化」、「改名」已形成共識。這些共識,還蘊含了一個重要的可能方向:就是不拆中正紀念堂。
為何不拆中正紀念堂,我會說值得注意呢?這不僅吻合我自己的想法,亦即不重蹈過去威權體制的一貫模式,凡日本遺留的權威象徵盡量以拆掉為原則,結果反而導致我們重建台灣歷史脈絡,形塑歷史認知時,很大的諷刺。同時,亦可能是現階段最大程度的共識所在。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史哲部長不經意的,也等於承認了,「時間」這因素,「民主」這動因,兩項加成之下,會讓許多棘手的議題,達到沉澱的效果,發揮民主的世俗化洗滌效應。沒錯,十幾年前,談這議題,可能拆掉是激情選擇,但十幾年後,「民主」讓政黨輪替,「時間」讓意識清朗,我們面對威權轉型的想像空間變得更大,更寬,更多元了。
第四個值得注意的,史哲接受了民間的不同建議,「歷任總統紀念館(圖書館)」(學者薛化元建議)、「台灣建設紀念館」(立委蔣萬安建議),這都意味著,史哲並未以「單一的視角」、「政治解決的視角」來看待中正紀念堂的未來方案。事實上,單一、政治的視角,要或不要,拆或繼續,往往正是議題被激化,而非被思索的關鍵!
中正紀念堂該怎麼「轉型」而謂之「正義」?!
確實,在台灣內部充斥著認同危機,族群間不同歷史認知的困境裡,不是一個輕易可以解決的難題。唯其如此,才更需要藍綠雙方,民間團體,學術知識界,乃至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們們,更為充分與相互傾聽的對話。
我願意跳出來,提醒大家注意史哲部長的談話,乃因,他至少坦承了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心態,值得肯定。
若從我目前的角色來說,其實,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問題,基本不是我們台北市文化局的範疇,史哲部長說得對,「修法改名」是正途。但,我也必須提醒:修法容易(畢竟民進黨在立院絕對優勢),可是欠缺共識下,「硬幹」的政治風險,誰能打包票社會承擔得了?!
在「時間」的洗滌下,在「民主」的試煉中,讓轉型正義有更多對話,更多觀念與方案的「激盪平台」,說真的,恐怕才更有益於中正紀念堂轉型的選擇。
總而言之,一句重點: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到底是要有助於台灣的內聚整合,還是反方向促使其分歧激化呢?
十多年的時光,換來史哲部長的這一番省思,這或許也是我們整體社會該學習到的民主發展的冷靜智慧吧!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