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missav 梅山公園 台中燈會
16-17°C

北市宣布催生助養好住助好孕5力全開方案 解決生的少老的快居住貴問題

觀傳媒/ 2023.03.21 16:02

(觀傳媒台北新聞)【記者潘明賜/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今(21)舉行「催生、助養、好住、助您好孕」5力全開記者會,市長蔣萬安率市府相關局處首長,說明市府祭出生育獎勵金加倍發放、社宅育兒家庭協助方案,以及撫育協助學齡居住、友善托育補助及私幼教育扶助方案等措施鼓勵年輕夫妻生兒育女。另外,針對台北的人口問題,市府將成立人口對策委員會橫向跨局處的方式,統籌相關的政策、資源解決現在「生的少、老的快、居住貴」問題。

蔣萬安指出,減輕年輕爸媽負擔,營造一個更友善育兒環境的政策,是他長期關心的事。市府相關政策何時拍板實施上路?今天的記者會就是讓大家知道,市府的相關具體方案都要一一落實。蔣萬安在會中也補充說明市府相關政策的重點,大約可以分成四個層面,包括生(生育獎勵)、居住(社宅育兒)、托育(友善托育)、教育(幼兒教育),從這四個層面來看,每一個環節儘可能的不限於僅給予補助,市府也將很多公托服務的品質量能提升。在教育部分,也朝改善軟硬體建置的政策方向進行。希望不只是鼓勵生育,也讓年輕爸媽在未來養育的過程減輕負擔,甚至未來居住,讓大家可以無後顧之憂,能夠在職場打拼、照顧好家庭。

蔣萬安解釋說,有關生育獎勵,基本上從現在第一胎的2萬元提高翻倍提高到4萬元,然後第二胎4萬5千元、第三胎5萬元;第二個關於居住、社宅及育兒,年輕爸媽如果有0到6歲的孩子,像這樣的小家庭,會提高他們的中簽率到兩倍,讓他們優先於其他類別,可以入住社會住宅。

市府也加碼,對於有0到12歲孩子的家庭,有1位租金就減少1千元、3位就減少3千元;第三個層面關於托育的部分,社會局也規劃,對於準公共幼兒園,不管是托嬰或是居家托育,年輕爸媽可以增加1千元的補助,同時也把提供托幼的量能提高,從現在的81家提高到102家,品質也將更為精進,照顧比從1比5降到1比4。

蔣萬安表示,市府也希望支持家庭的整個社會網絡能更加的健全,所以,包括親子館、育兒友善園,目前各有12家,而在今年6月更會有一個旗艦型的廣慈親子館將正式開幕;在第四個層面,市府會增加臨托服務量能,未來會從現在的4處增加到11處,市府特別在今年下半年,也開始將每學年度私立幼兒園的補助提高到5萬2千元。

除了補助,市府也會全面提升相關的幼教品質,除了私立幼兒園,也會將公幼還有非營利幼兒園班級數增加,已經確定將投入每年5千萬元、4年2億元這樣的經費進行軟硬體設備改善,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知道台北提供這樣子完善、友善的居住環境,展開雙臂迎接嶄新的未來,歡迎所有的年輕爸媽、優秀的人才來到台北。

蔣萬安表示,長遠來看,當世界各主要城市,特別在亞洲,不管是日本的東京 、韓國的首爾,包括新加坡等各大城市共同面對的問題都是少子化、高齡化、房價高、物價高,人口不斷的減少絕對是我國接下來面對的挑戰。去年,全台灣新生兒出生人數創了歷史新低,跌破了14萬人,新生兒人數只剩下13萬8千人;台北去年新生兒人數也只有1萬4528人,全台灣、台北新生兒出生數雙雙創下歷史新低,生育年齡的婦女在過去20年也減少了20萬人,加上現在的女性不婚不生的比例也逐漸提高,這都是我們面對、迫切要解決的挑戰。

蔣萬安表示,台北另一個問題就是老得快,大家都知道台北是六都第一個進入到超高齡化的社會的城市,台北65歲以上的長者已經占了21%,總共有52萬位的年長者,預估20年之後,台北65歲長者的比例,會大幅提高到36%。85歲以上的老人家,20年後將會有15萬人,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數字;在居住問題上,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是16.2倍、新北市是12倍、桃園是7倍,所以台北目前對年輕人來講,居住真的大不易,針對這些問題,市府必須要很務實積極地面對。

透過很多政策的方式,市府希望擬定出短、中、長期的規劃,來解決現在「生的少、老的快、居住貴」這樣的問題,市府成立人口對策委員會,希望因應人口結構的發展,營造友善宜居的台北,來共同面對現在全球、亞洲各個國家面對人口減少的問題。市府提高決策層級、整合跨局處的資源、廣納外部民間、專業的意見。上半年市府正在完成人口對策委員會設置要點的法制作業,以及委員的聘任作業。

蔣萬安表示,人口對策委員會在組織架構上將由他擔任主委,副市長林奕華擔任副主委,委員會分為三個組別,特別針對少子化、銀髮樂活、好住宜居方面,並已經跟各局處做好分工,由民政局、衛生局、都發局分別擔任各組別的召集機關,市府希望透過成立人口對策委員會,以橫向跨局處的方式,統籌相關的政策、資源,讓台北不只是有更多的新生兒,還有更多優秀的人才進來,並且能夠讓年輕的爸媽無後顧之憂,在職場上打拼,這是市府與市民的共同目標,大家都對此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解決台北面對的各項挑戰。(圖/北市府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