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八旬藝術家蕭芙蓉的《青蚵仔嫂》風情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經典台語歌《青蚵仔嫂》在60年代,紅遍大街小巷,描述嫁給蚵農的婦女,唉嘆老公不體面,但樂天知命,努力幹活,期待出頭天。
一甲子的時間過去,靠著採挖青蚵討生活的村婦,一代傳一代,髮白肩斜、歷經滄桑的老嫗有之,繼之有年輕的外配世代,夾雜在幹活的婆婆媽媽之中,延續著「青蚵嫂」的卑微命運與漁村風情。
是否出頭天了,沒人細究,代代傳承,唯一可以見到的是,青蚵工作者,因長期曝曬,黝黑起皺紋,手指更因長期剝蚵仔,扭曲變形,甚至指甲外翻。
年近八旬的資深藝術園丁蕭芙蓉,愛鄉愛土,熱情洋溢,她不惜長途跋涉,上山下海,坐牛車、搭竹筏,探索靠海維生的蚵仔族群,彩繪下她們的百態顏容。
泛著海潮鹹味與汗珠酸臭味,竹編斗笠、台灣紅花布巾、還有歲月烙印的皺痕,樂天知命的勞動群族,他們守著潮汐、守著蚵架,守著養活一家溫飽的蚵仔塭港,渺小身軀,卻有著巨大的生命能量,令人衷心感佩。這正是蕭芙蓉彩筆下的《青蚵嫂》核心價值與藝術風華。
17日上午,在辦公室一堆郵件畫訊中,看到「蕭芙蓉工作室」寄來的小郵袋,隨手一拆,滑出《青蚵嫂》畫冊,蕭芙蓉細膩描述養蚵聚落,剝蚵人家的甘苦記實,生動自然,仔細翻閱品賞。彩霞滿天的斑燦世界、勞動族群堅毅不屈的神情,在畫家俐落的彩筆下,栩栩如生。撥了通電話到畫家工作室,親自向忠實藝術園丁蕭芙蓉,致敬也致謝。
電話接通,是親切聲音,想必是位熟女畫家,但蕭芙蓉說,她是蠟月出生,到今年底就滿80歲。哇,年近八旬,依舊熱情滿滿、生命力盎然,讓人喜出望外,忍不住多讚美她幾句。
隔天,藝術家女兒簡逸姍貼心送來蕭芙蓉的完整畫冊與參考資料。令人感佩的不只是藝術家筆下的人生百態與大地勝景,背後那顆熾熱真摯的心,更讓人嘖嘖稱奇。
從資料推敲,蕭芙蓉的大半生規律精彩,1943年出生於宜蘭,就讀蘭陽中學,一年後全家搬到桃園,轉學進入桃園中學,接著考上台北女子師範學校,從1962年畢業,分發到桃園國小,擔任美術老師,全力投入桃園美育園地的開發,前後14年的深耕細作,成果累累。直到1976年辭去教職。正式創業,在桃園成立兒童畫班,專心為地方美育作啟蒙工作。
蕭芙蓉懂得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由她指導下的兒童畫,屢屢獲得海內外大獎,口碑相傳下,學生愈來愈多,每年桃園縣美展優選者,幾乎都是她美術班學生出線,包辦獎項。
1980年代台灣經濟勃興,百業欣欣向榮,蕭芙蓉成立了「春雨民藝茶坊」、「春雨陶藝工作室」、「春雨媽媽成長團體」、「春雨文化廣場」⋯,泛稱「春雨藝術學園」,再加上,1981年「春雨畫廊」,琳琅滿目,首開桃園美術產業先河,領先官方文化中心13年有餘。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是在1993年7月1日才成立,翌年元旦正式落成啟用,2000年11月1日,因應《地方制度法》的施行,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改制為桃園縣文化局。 2003年1月1日,桃園縣文化局改為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但是民間版的蕭芙蓉老早就做得風風火火。
蕭芙蓉做什麼像什麼,她在台北女子師範學校,是吳學讓老師得意門生,畢業分發到桃園國小教美術,也把桃園美育園地,耕耘得熱熱鬧鬧、芳名遠播。後來開設畫畫班,以及廷伸性藝文空間,也是仿效企業集團的經營手法,全力提昇桃園社會教育中,美術領域的能見度。
1980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政治覺醒、新電影運動崛起,甚至迎來各地文化中心的成立、官方現當代美術館的啓用⋯,百花齊放。蕭芙蓉順勢而為,接收了台北沸騰的外溢能量,讓咫尺相隔的大桃園,也跟著水漲船高,許多精神性的指標迅速攀升、擴大鄉土意識覺醒,與台北腳步,亦步亦趨,蔚為奇觀。
從1976年到1997年前後21年,蕭芙蓉在藝文天地彷佛騰雲駕霧,事業不斷擴大。然而繁華背後,伴隨著團隊的吵嚷,漸漸偏離初心,1997年她警覺到危機,因此以快刀斬亂麻,讓一切嘎然而止,她明快關閉所有空間,讓自己回到無事一身輕,陽春畫家可以快樂作自己的單純角色。
當時年過半百,蕭芙蓉對生命,其實已經有了深刻體悟,她期待以畫筆重新認識台灣,也重新打造自己生命中的第二春。首先,她搬家到離桃園不遠的八里定居,因為她相信,在大山遠水的召喚之下,可以開闢出另一條創作蹊徑。
台灣美術史學家李欽賢,曾在「與母土對話-蕭芙蓉的人間風景」上指出,當蕭芙蓉提筆創作時,從鄉土的基點,躍為母土的情操,是現實主義的信徒,她想表現的是自己眼睛所看的真實台灣,不讓自己陷入制式的懷舊格局。
蕭芙蓉很幸運,從事貿易工作的另一半簡睿一(1939-),對枕邊人的藝術夢想,十分支持,公忙之餘,不惜充當司機,開車帶藝術家太太,上山下海,尋找感動;膝下一對兒女簡逸姍與簡逸凜,找到自己發展方向,卓然有成,不必讓父母費心,蕭芙蓉果真放手作自己。
蕭芙蓉探索藝術,前後已有數十年,許多道理早已內化為她的認知,在蕭芙蓉眼中的感動,必須從她熟悉的景物開始,例如,她畫蕾絲,構圖單純、氣氛安祥,以人女、人妻、人母的視角,細膩綿密中,訴說著簡單的幸福。
又如,她住八里,擷取淡水河岸真實的人文景觀,不但為台灣河川文明,留下見證,更以河岸上勞動題材切入,修船造路,專注的工匠技藝,在平凡中幹活中,堆積出不平凡的生活果實。
蕭芙蓉更熱衷於遊走鄉間,她喜歡在斷垣殘壁中,尋找歲月剝蝕痕跡,土确厝、紅瓦屋、她以彩筆為底,加入畫刀創作,筆到意達,看似冷冽,但情真意濃,靈動有神。
台灣的農村題材,讓蕭芙蓉恣意徉徜、捕捉風情,斜落夕陽、晨起朝露、阡陌縱橫、嵐氣圍繞原野、白鷺絲飛舞的田際,錯落有致的農舍、綠意盎然的瓜果棚架、累累木瓜樹、含苞香蕉叢、翻風的稻浪、筆直的甘蔗田 ,無處不美,她細膩耐心留住每一分美好與感動。
與海洋有關的勞動主題,更在蕭芙蓉彩筆之下,活龍活現,討海人生的辛酸勞累,但他們不怨天尤人,任命幹著粗紅,風雨無阻,形塑出台灣子民不卑不亢的奮鬥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延續著對討海人生的關懷,蕭芙蓉更把注意力集中在台灣特有族群-青蚵嫂,也許因為街頭傳唱中的《青蚵嫂》歌謠中,有著民間女人對婚嫁與幸福的憧憬。蕭芙蓉的閱歷背景,對於人物的觀察,鞭辟入裡,人性的幽微中的本性,特別傳神,她畫青蚵嫂的百態,更畫女人的情愫。
蕭芙蓉從北部的淡水河出發,不惜長途跋涉,沿著台灣西部海岸,東石、王功,許多偏鄉,必須改搭牛車、坐竹筏,千辛萬苦,就是要親眼作見證,從素樸善良的臉孔、扭曲變形的身軀、樂天知命的言語,讓蕭芙蓉看到漁村聚落最真實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中有著濃濃的宿命感的生命篇章。
女人是愛美的,有限物資資源,花紅柳綠粗布衫,混雜色彩,土俗縫製,都穿上身,不禁讓人聯想到阿嬤的花被單,斗笠上綁的花布巾,為不施胭脂的姐妹群臉龐,增色加彩。所以在蕭芙蓉《青蚵嫂》群像中,把彌足珍貴的台灣阿嬤美學,敬天法祖的台灣人打拼價值觀,還有昂然挺立的台灣生命力,以及素樸善良的人性光輝,豐富多彩,盡在畫作中,力透紙背,鏗鏘有力。
綜觀蕭芙蓉的《青蚵嫂》系列作品,有5個特色,非常值得肯定:
1、真實主題的捕捉。
蕭芙蓉長年為人師表,推廣美術、生活美學,也腳踏實地投入寫生創作,她相信的藝術,是言之有物、是眼見為實,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浪漫唯美而已,她讓花花世界的景物人群,回歸原我,用原我的真,凸顯內在的善,呈現最後的美,自然天成,瓜熟蒂落。
2、精準技巧的掌握。
選擇具象寫實,對於基本功的要求,特別嚴格。雖然蕭芙蓉師專學歷,未曾放洋留學,也非畢業藝術名校,沒有顯赫師承。
但她的女兒簡逸姍透露,早年從泛黃照片,看母親手繪明星像,看得出她的異秉天賦,從小就愛畫畫,也很能畫。
早年,優秀子弟,大都進師範,蕭芙蓉也不例外。在師範念書,她師承吳學讓,吳學讓畫水墨,水墨的核心技巧,是點、線與面;水墨的核心特色,是神韻與意境,重視內在修持,𨍭凡入聖,明心見性。蕭芙蓉不負師恩,因大半生投入基層教學、美育生根,空間推廣,退休後,更身體力行,行腳各地,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世界,她不以形似為滿足,畫出廣袤內韻與人性尊嚴,誠屬不易。
3、恰得其分的色彩舒陳。
藝術先驅常叮嚀後學,到大自然去找創意與色彩。色彩不是只有文具行賣的那幾管顏料,銳利的美術人,憑藉著觀察感悟,去重新調色布局,輔之以各種技巧,刮、刷、覆蓋技巧,為了達到作品效果,無所不用其極。蕭芙蓉會先拍下影像,作為創作時的參考,但可貴的是,她現場觀察人物場景時,已經把色彩、明暗、性格、關係,透過記憶,𣿬聚在腦海中。
當她提筆作畫時,已經不再是照片上的複製,而是她腦袋中的靈魂,作品中的肌里趣味性,與色彩的繽紛氣息,超乎照片影像,百試不爽。
4、靈活的群像構圖。
藝術創作的可貴,在於藝術家的去腐存菁,重新構圖。構圖是大學問,前後、明暗、比率,排列的秩序,大自然地景也是群像一種,如何錯落有致,排列出眾。而人物畫的群像更重要,主從關係,如何在不重複表情動作之下,呈現出群體畫面的虛實平衡。又如四季彩繪中的花團錦簇,如何讓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神采,自由奔放,但亂中有序。
詩詞上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番境地,不只是文學創作上的專利,高竿藝術家,也常在類似的情境中,展現神來之筆。
蕭芙蓉常年活躍在人群中,對於「眾」人事,「眾」人心、「眾」人勢,瞭若指掌,在群像構圖上,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絕。
5、無可救藥的熱情。
做人做事,如果心存著按部就班,行禮如儀就好,那只能說是例行工作,但倘若要當作嗜好,視為終生志業,熱情,絕對是基本條件。
台灣光復前後出生的那一代人,是在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本土文化覺醒的夾縫中生存,蕭芙蓉從宜蘭出生,到桃園成長,台北受教育,回桃園工作大半生。書香家庭的傳統禮教,師範學校的作育英才觀,以及在工作職場,扮演開疆僻土、建制規矩的先鋒部隊,她角色多元,時時把信念、能力與意志力,融合內化,而支撐她幹練形象的背後,就是「無可救藥的熱情」,才可以滿圓扮演每一個角色,拔尖出眾,鶴立雞群。
退休,許多人是回家當少奶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但蕭芙蓉好像回到年少,從遷居,遠離塵囂,貼進大自然,到行腳創作,果然再創人生第二春。這種情懷,不但是「無可救藥的熱情」的展現,更是旺盛生命力的表現,她描繪台灣無處不在的美麗與感動,然而,而她本身,就是美麗與感動的化身,更是始作俑者。
若問,什麼是台灣的生命力?看看退而不休,年近八旬的蕭芙蓉,依舊懸念在台灣的好山好水好姐妹之間,她畫著畫著,不知老之將至。這正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台灣生命力啊!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