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太平洋海上地緣政治/魯云湘

台灣好報/ 2023.03.19 12:49
新聞圖片 魯云湘(自由撰筆人)

海權國家的構成,首當其衝的條件,是需要建立一支強大且富機動性的海上力量;其次,佔領、佔據無人或有人島嶼,以擴大自己在海上的活動領域範圍;最後,在境外的地區或島嶼設置港口,以利船隻靠泊進行補給。

而離岸國家的構成,需要的則是所屬經濟海域的安全穩定、島嶼上的基礎建設,以及能保衛區域的海空力量。

「太平洋島嶼的角色地位」
在馬漢的《海權論》內,島嶼在廣大海洋中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如同沙漠中的綠洲、提供旅人休息的驛站,可以供應船隻修整補給。倘若一個國家擁有海岸線及天然港埠,欲發展成海權國家,上述第一段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在二戰爆發前,日本欲從沿海國家發展成為海權國家,但當時的太平洋東部、北部、南部及中部區域內的各島嶼國家,已經皆是美國的領土或是其盟友,為了能與其爭霸,才在所謂的南進戰略後,對美珍珠港發動襲擊。

這樣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日本在東南亞的各殖民地區生產的資源不被當時的同盟國所襲擊,並能夠安全穩定的運送回日本本州。

所以,對於海權國家而言,島嶼的爭奪,如同圍棋中的諺語:『敵之要點為我之要點。』一樣,先搶占小目乃至高目等關鍵位置,才能提子於對手。而太平洋上的各個島嶼國家,便是這樣的關鍵角色。

「環太平洋區域的關鍵」
美國作為一個海權國家,之所以能在二戰結束後稱霸全球,靠的就是在海外擁有大量的港口能夠為自己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停靠及運補。

而中國自2017年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外交戰略後,為了能使海上絲綢之路穩定發展,並突破美國的第一島鏈帶,製造大量的現代化船艦及航母,同時配合北、東及南部戰區建制海軍艦隊,足以見到其從沿海國家往外擴張為海權國家的企圖。

再者,中國近年為了戰略部署,不斷以經濟投資等名目在太平洋各島國上進行建交,以打破美國及澳大利亞等國的長期佈局。

但這些島國的真正能提供的,除了港口讓船隻停靠,延伸活動範圍,以及國際政治上影響有限的支持外;其他的設施及補給等物品,只能從國內不斷運補過去,且要提供大量資金流入,等同是一個無止盡的黑洞漩渦。

所以對於自身發展受限的島國而言,只接受一個國家的資助,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唯有多方國家的投資,才能使國家永續生存。而中國近期在太平洋的發展受阻,關鍵可能在於不斷注入資金及建交的同時,卻忽略太平洋諸多島國真正的需求。

雖然環太平洋區域的海上地緣政治基礎,需要的是一支實力強大的艦隊,方能使這些有如牆頭草的太平洋島嶼國家,提供中繼港口給該國使用。

但這樣的企圖及野心,被其他同為環太平洋中的國家所制止的可能性卻是極高的,因為每個臨太平洋的島國,皆為至關重要的角色,均能影響到海上地緣政治。

「臺灣的海上地緣政治發展」
中華民國—大臺灣地區,雖然坐擁西太平洋區域的第一島鏈帶上,卻有著極為關鍵的戰略位置,但想要發展成為海權國家其實還有一條很長的路。因為我國的海上力量屬於防衛臺灣本島的武裝力量,加上資源需要依靠外貿,很難發展出強大的海上力量。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是,整個中華民國目前就是島嶼國家型態,而非大陸國家型態,所以在整體發展,可以先從離岸國家的方向開始,藉由與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加深貿易進出口,以尋求資源獲得的穩定。

大臺灣若要朝向離岸國家發展,除了整體思維需擺脫大陸軍主義外,更無需發展出稱霸海上的艦隊,因為我們不用像中國一樣展現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氣勢與態度,但對於現有島嶼及經濟海域的主權維護卻是必須的。

所以我們需要的海上力量,不僅要能防衛臺灣本島,更應能捍衛到我們所屬的外離島地區安危;同時也要能建制搭配防衛船艦的空中力量。並以現有的所屬島嶼的基礎建設上,應朝著能否提供其他國家船隻能停靠整補,或是藉由觀光發展吸引外資注入而去規劃,發揮島嶼在汪洋大海上的功用。

如此,才能在整個太平洋區域的海上地緣政治中,不在中美兩國的競爭下所影響,而有所退讓遷就,淪落為棋盤中的一顆落子,甚至可以成為其致力拉攏的對象。(圖取自RIMPAC推特)


【更多新聞】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侯友宜學學朱元璋吧!/吳軾子
  • 小三通大功告成 大家仍須努力!/吳軾子
  • 陳姓上兵事件平安最重要!/劉益首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