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心臟也會得風濕?風濕性心臟病是什麼?揭密「原因症狀、中醫治療」

優活健康資訊網/杏儒中醫 2023.03.16 09:30


51歲的王太太在年輕時得過「風濕熱」,雖然已經好了,但是卻時常感到胸悶、心悸、喘不過氣、疲倦,經過大醫院心臟科檢查後,發現是後遺症,有心臟瓣膜發炎、鈣化情形。雖陸續做過心導管氣球擴張術、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但心臟功能持續變差,只能用藥來控制心臟衰竭的情形。



王太太來看診時說話費力,並自述屬於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心臟科的治療也差不多到瓶頸了,但還是覺得越來越喘,所以,才希望來找中醫調理身體,看能不能讓身體狀態再好一些。



風濕性心臟病的病因、病程重點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風濕熱」是指被A群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身體多方面、多器官發炎的變化。除了一般關節、脊椎、肌肉與皮膚,會因免疫系統紊亂而受到攻擊傷害外,心臟也會是引發永久性傷害的重要器官,被為「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對於心臟的傷害,以心肌和瓣膜為主,例如心包膜炎、心肌炎、瓣膜炎等,其中又以二尖瓣最常被侵犯,主動脈瓣次之。以下敘述病程2大重點:

  • 初期出現瓣膜閉鎖不全、血液逆流;後期則會導致瓣膜增厚、鈣化、造成瓣膜融合。
  • 輕度的瓣膜問題,可能是無症狀的;病情較重的患者,常有疲倦、乏力、心悸及勞累後呼吸困難,甚至是水腫、昏厥、胸痛、心臟衰竭等情形。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累、腫、喘」怎麼辦?中醫揭起因竟與「水飲」有關



風濕性心臟病症狀:心悸胸悶、咳喘水腫

風濕性心臟病,在中醫是屬於「心痹」、「胸痹」、「水腫」、「喘證」的範疇,外感邪毒侵入,心氣不足,產生瘀血、痰濁相互為用,屬本虛標實之證,以心陽、腎陽虛衰為本,水飲內停、痰瘀互結為標。主要病位在於心臟,波及肺、腎、脾,臨床上多以心悸、胸悶、氣喘、咳喘、水腫為主要表現。

蔡易昌解釋,最早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提到:「脈痹不己,複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對於本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徵已有初步認識。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提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這篇專門論述胸痹的病因病機,並提出利用辨證施治的原則,製定了一些著名的處方,例如真武湯、苓桂朮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都是用來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常用處方。

隋代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心病證出現的證候區分成心悸、喘哮、水腫等幾個階段進行論述,與本病臨床表現頗相類似。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關節「這裡」被攻擊!中醫揭「3種痹症」這樣治療



風濕性心臟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蔡易昌說,風濕性心臟病主要是心氣、心陽不足,所以在治療上,「心氣虛衰」就是調理的重點,主要就是扶正祛邪,以補氣溫陽,活血化瘀,袪風除濕為最常用的方針。

如果進入慢性期,例如王太太就是這個階段,陽氣虛,氣虛推動無力,出現水濕痰飲停聚於心胸,瘀阻心脈,也就是進入心臟衰竭的程度。心陽氣虛,見心悸怔忡,面色晦暗,肢冷面青,手足發冷,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弱結代。

另如果兼見腎陽氣虛,陽虛水泛,上則咳嗽喘急,浮腫。若是更嚴重進入陽氣暴脫,則會出現氣促憋悶,四肢逆冷,大汗出,皮膚濕冷,脈微欲絕,他也建議,必須急加回陽救逆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王太太心臟衰竭的症狀已經平穩,可以過一般人的生活,日常作息不會有喘促咳腫的情形,疲倦無力、喘不過氣也改善許多,她回診時高興地表示,現在身體已舒服多了,好像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了,真是太好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