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四面牆外》看著那顆氣球 想起了威爾斯、斯諾登

優傳媒/ 2023.03.16 10:28

其實氣球只不過是美國包羅萬象的間諜工具箱中的一件小玩意而已,美國各個情報機構利用各種高科技,包括人工智慧網路技術,在全球布下了監視監聽的天羅地網,早已是公開的事實。(圖/取自網路)

 

作者/林任君

 

歇斯底里

今年2月之前,誰也沒有料到,一顆中國的“流浪”氣球竟然可以在美國惹起那麼強烈的反應,引發一場那麼巨大的外交風波。

 

這顆中國口中的“民用氣象氣球”,在美國眼中卻是顆“軍用間諜氣球”。中國聲稱它飛入美國領空是“因不可抗力導致的一次意外偶發事件”,表示遺憾;美國則一口咬定它是故意飛來偵察美國軍事設施的,嚴厲聲討。

 

這顆氣球好選不選,偏偏選在中美關係最緊張、美國的“恐華症”病入膏肓之際飄進美國領空,觸動了多少本來已緊繃著的敏感神經,立刻炸開了鍋。美國政府在內部壓力下反應異常強烈,主流和社交媒體更是連日鋪天蓋地大肆炒作,步步追蹤,繪聲繪影,製造恐慌,荒謬程度令人咋舌。

 

連一些美國和國際媒體也看不下去了,用“歇斯底里”這樣的重話來形容這種失控的情緒。中國大陸的媒體就更不用說了。

美國的《每月評論》雜誌(Monthly Review)在2月21日就發表一篇題為“Why do we have a balloon hysteria in the U.S.?”(《為什麼美國會有氣球歇斯底里?》)的評論,形容那些狂轟濫炸的新聞報導“完全瘋了”。香港的《南華早報》2月15日的一篇評論“Balloon brouhaha is American political hysteria at its worst”(《氣球起哄是美國最糟糕的政治歇斯底里》)指出,這種歇斯底里情緒破壞了任何克制和理性的努力,從而強化了那種強硬和對抗到底的立場,共和黨和民主黨人一直在這顆氣球以至任何中國相關課題上你追我趕,比看誰更強硬,他們發出的政治信號將人們推進了一種“集體性歇斯底里狀態”,主流媒體也紛起效尤。

 

但你也許會說,《每月評論》是美國的左翼媒體,而《南華早報》畢竟也算是“中國媒體”,它們採取那樣的立場不足為奇,評論的重要性因此應打折扣。

 

那好,《華盛頓郵報》應該是享譽國際的美國主流報章吧?該報著名專欄作者布特(Max Boot)2月6日發表題為“The frenzy over China's spy balloon is dangerous and unwarranted”(《對中國間諜氣球的激烈反應是危險和不必要的》)的評論,也用了“歇斯底里”形容美國人的反應。他說:“這整個事件讓我感到不安和驚慌。不,我對這顆間諜氣球並不擔憂。是的,侵犯美國領空是不可接受的,但它並沒有構成任何實際威脅,而我也懷疑它能收集到中國間諜衛星所不能收集到的情報。令我擔心的是那麼多美國人對這顆氣球的歇斯底里性的過度反應。”

中國偵察氣球侵犯美國領空,遭成功擊落。(圖/取自網路)

 

就連遠在東南亞一隅的我們,這個不選邊的小國也有人在搖頭歎息。向來措辭嚴謹含蓄、溫和委婉的我國著名外交家、巡迴大使許通美教授,這一次也忍不住批評美國“歇斯底里”了,讓人大跌眼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韓詠紅2月10日在題為《美國反華有些歇斯底里》的評論中,直接引述了許通美2月9日在東南亞研究所的一個研討會上的坦率發言:“看到美國民眾對氣球的反應,我感到憂慮。我覺得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歇斯底里。這讓理性思考和理性的政策制定非常困難。”她寫道:“許通美是資深外交官,為人溫文儒雅,他如此不留情面地直批美國,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凸顯本區域外交界和學人對中美關係惡化與失控的深切擔憂。”

 

是的,氣球恐慌的失控的確令人很擔憂。這顆中國氣球2月4日終於被美國空軍飛機用導彈擊毀了,但美國又發現了另三顆來歷不明的氣球,在媒體的渲染下,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簡直是“兵臨城下”了!過後空軍也派出戰機將它們一一擊毀,卻發現原來都是民用的“無害”氣球!

 

“天外來物”引發恐慌

這不禁讓人想起美國在1938年也曾發生的一起因“天外來物”引發的集體歇斯底里事件。

 

整個1930年代,美國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大蕭條,在經濟的萎靡衰敗和戰爭陰影的籠罩下,民眾人心惶惶,有如驚弓之鳥,情況和今天有點相似。

 

那時商業電視還沒普及,電台是人們的主要資訊來源之一。1938年10月30日,哥倫比亞廣播電台(CBS)播出了一套廣播名劇《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由著名的廣播演員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自導自演。這套描述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廣播劇經過威爾斯的立體化處理,穿插了科學家的訪談,火星人降陸的“現場實況報導”,軍警緊急趕赴現場的聲勢動態,以及臨時不斷插播的政府“宣佈緊急狀態”的通告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威爾斯有一把極具說服力的威嚴聲音,通過他生動緊湊、繪聲繪影的講述,加上現場不斷傳出的爆炸聲、火星人發出的奇異叫聲、人類的尖叫聲、警員的慘叫呻吟聲等等,劇情越來越緊張。由於太過逼真,許多聽眾信以為真。威爾斯最後乾脆插播一大段來自“戰場”的消息,將劇情推向最高潮:火星人已經開始展開毒氣攻擊,紐約市正在疏散群眾,這可能是最後一條廣播了……不久後,新聞插播在播報員“吸入毒氣的咳嗽聲中中斷”,廣播戛然而止,一片沉寂。這時候許多聽眾已經嚇到半死,坐立不安,甚至離家逃亡!

 

10月30日是萬聖節前夕,《紐約時報》說收聽這場廣播劇的人數多達600萬,而許多聽眾竟然都相信火星人入侵是真的。該報10月31日在封面版報導了這個消息,標題是“Radio Listeners in Panic,Taking War Drama as Fact”(“電台聽眾驚慌失措,以為戰爭劇是真實的”),副題是“Many Flee Homes to Escape‘Gas Raid From Mars’—Phone Calls Swamp Police at Broadcast of Wells Fantasy”(“許多人離家逃避‘火星人的毒氣攻擊’——威爾斯幻想劇的廣播使警方窮於應付來電”,威爾斯指的是本劇作者赫伯特·威爾斯,Herbert Wells)。

 

奧森·威爾斯的這個廣播劇已經成為傳播學的經典案例,歷久不衰,現在還可以在YouTube聽到。它被認為是電子媒體導致集體歇斯底里的最早例子之一,活生生地展示了大眾傳媒引發人們恐懼心理和影響人們情緒的巨大威力。

 

但同樣是集體歇斯底里,1938年那個經典廣播劇引起的恐慌,在當局的緊急澄清後很快就平息下來;而2023年的這場“氣球驚魂”卻在政客和媒體無休無止的炒作下持續發酵。1938年的恐慌純屬意外,2023年的則完全是人為的。

 

氣球風波導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取消訪華計畫,中國防長不願意接受建議與美國防長通電話,剛因為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峇厘島面對面會談出現回暖跡象的中美關係再度惡化。

 

尤有甚者,共和黨還打鐵趁熱,借助氣球恐慌,促使它控制的眾議院的對華態度變得更強硬。2月28日,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通過了一系列與中國相關的制裁提案,外交事務委員會也在3月1日通過有關封禁中國短視頻分享應用TikTok的提案,這些提案都是由兩黨議員共同發起的。

 

外交事務委員會還計畫表決一項議案,要求中國對飄到美國上空的氣球“承擔責任”,還要求獲得一份關於氣球事件的報告,並建議拜登做出簽證方面的限制等。除此之外,眾議院共和黨人也不斷向拜登政府施壓,要求進一步限制向中國出口美國的敏感技術……。

 

就這樣,層層加碼,沒完沒了。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3月1日在接受中國《環球時報》英文版訪問時就慨歎:“如果一顆氣球可以在美國造成這麼一場國內風暴,想像一下若是發生了更嚴重的事,華盛頓的決策者要做出正確的決定會有多困難。他們將會在國內的巨大政治壓力下,做出一些未必符合美國長期利益的事。”

美國間諜“玩意”包羅萬象

唉,不過是一顆“沒有構成任何實際威脅”(前述布特的話)的氣球罷了,真有這樣罪大惡極嗎?就算真是間諜氣球好了,就算真是故意到美國上空刺探軍情好了,那又怎樣?這難道不是國際上的“兵家常事”嗎?美國自己不也是常玩這種遊戲,而且玩得比誰都爐火純青嗎?

 

別的不說,就說氣球好了。美國國防部去年不是剛在擬訂一項利用軍事偵察氣球刺探中國和俄羅斯軍情的新計畫嗎?美國政治雜誌《政客》(Politico)2022年7月5日刊登了一篇題為“US military's newest weapon against China and Russia: Hot air”(《美國軍方對付中國和俄羅斯的最新武器:熱空氣》)的文章,透露了這個新計畫的內容:“這些飛行在6萬至9萬英尺高空的氣球將加入五角大樓的廣泛監視網路,最終可能會用來追蹤高超音速武器。”

 

其實氣球只不過是美國包羅萬象的間諜工具箱中的一件小玩意而已,美國各個情報機構利用各種高科技,包括人工智慧網路技術,在全球布下了監視監聽的天羅地網,早已是公開的事實。

 

讀者不健忘的話,應該還記得斯諾登(Edward Snowden)這個人吧?——當然也記得他在10年前那次驚天動地的大爆料。

 

斯諾登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承包商職員,2013年,他盜取了NSA那項代號“棱鏡計畫”(Prism)的大規模監聽行動所收集到的整千萬份秘密檔,全部公諸於世,通過英國的《衛報》和美國的《華盛頓郵報》,有系統地陸續在歐美各主要媒體發佈,震驚世界。在“棱鏡計畫”下,NSA大規模監聽監視數以百萬計的本國人和外國人,不只是敵對國家,連友好國家和盟國的領導人都不放過,包括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

“棱鏡計畫”的曝光掀起了巨大的國際風波,各國紛紛譴責和抗議,使美國情報部門極度難堪,更讓美國的形象嚴重受損。但又怎樣呢?時過境遷,船過水無痕,日子照過,美國照樣全方位、全時空繼續監視偵察敵國友國,誰又奈得了它何!

 

“棱鏡計畫”應該只是被曝光的其中一項秘密行動而已,相信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哈哈鏡”計畫,大家不妨發揮一下想像力。相形之下,中國的那顆流浪氣球也好,美國計畫對中俄展開的高空氣球偵察行動也好,都只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已。

 

這種事,一般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但美國的參眾議員、廣大從政者、媒體主管以至整個統治階層都應該是心知肚明的,那為何又“同心協力”或至少是“集體不作為”,讓妖魔化中國的運動火上澆油推到極致,將一顆疑似間諜氣球引爆成一場隨時會失控的集體歇斯底里,而罔顧可能造成的可怕後果?不是賊喊捉賊嗎?居心叵測啊!

 

當外交被內政綁架,反華變成唯一能團結全國的“政治正確”而無限上綱時,溫和與理性的聲音就會被喊打喊殺的叫囂淹沒,對抗升級是唯一的出路,而戰爭就會是那個“可怕後果”。

 

細思極恐。

 

(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本刊)

作者簡介

林任君,新加坡人,從事新聞工作38年,曾擔任《聯合早報》總編輯和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總編輯,2015年退休。2010年獲頒“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